我加入了一個共修小組,星期天三五個人一起坐禪、討論。她們多半都跟緬甸的德加尼亞禪師學習過。地點在一個瑜伽會館,牽頭人就是這兒的老板張娜。
年前剛開始來的幾次,我覺得諸多不適,覺得因為我們沒參加過正規的禪修營,張娜總想跟我們科普點什么;還疑心她們太多規矩、行話,要禪修就得如何如何。
今次認識到,當我有上述想法時,要做的不是在心里一味抱怨別人,認同于抱怨,而是觀察自己那個嗔心。禪修要做的是觀察自己,而不是關注別人。反正我這次完全沒有那些想法了,只覺得張娜講的對我都很有價值,而且她是那么無私地分享。
我覺知到的
九點到十點坐禪一小時,每次我都瞌睡得不行,今天也是。以前我以為是起床太早困的緣故,今天想:未必是因為困呀,不然說話時、下座后何以不瞌睡?我就打算觀察一下這瞌睡到底是怎么回事。
眼睛酸,一會兒上下眼皮就自己往一起靠,漸漸就意識模糊了,身子晃兩下我又醒了。如是反復。中途我看張娜也晃了一下,不禁心中竊喜。(因為覺得自己睡覺耽誤禪修而失望,所以看到別人也這樣就放心了?尚不清楚,以后接著觀察。)然而我知道她一般是不打瞌睡的,多半是我自己睡眼朦朧看花眼。
交流中張娜說,我今天的做法是對的,不因為瞌睡而焦慮,而只是帶著好奇觀察它,還反復嘗試;而且我知道“張娜打瞌睡了”只是我以為的,并不等于事實,她說這就是正見。
打坐時可以睜眼,也可以走動。我起來行禪了一會兒,今天我集中覺知腳底。意識到以前行禪不得法,沒有集中關注一個目標,而是隨意地聽聲音、想事情,這樣不是不行,但初學不好掌握,我就很容易黏著于自己的念頭而忘記了覺知。今天感覺右腳后跟有點不得勁。
行禪中有很多念頭,各種各樣,比如今天晚上吃什么,不時提醒自己回來觀察腳底。當意識到“念頭紛紜是心的特性,心就是這樣”之后,就釋然了。
吃飯時,我覺知到自己嘴里還在咀嚼時就急于去夾下一塊,因為喜歡嘴里的味道,想讓它來得再多一點。這也是貪欲。
緬甸歸來者分享
李婷春節期間去了緬甸,分享了她的見聞。她去了好幾個禪修中心,但這次沒有時間參加禪修,因為要求最少十天。
1,緬甸雖是佛教國家,但并非人人都愛禪修。對大多數人而言,它只是生活中一種背景。
2,班迪達(?)禪修中心很嚴格,有老師提醒你,你的衣服不合格呀,你吃飯也要注意保持正見呀,等等。人人都比較緊繃,幾乎沒有人交談。每天都有小參(導師答疑)。
德加尼亞禪修中心則很放松,沒人逼你,全靠自覺。一星期才小參一次。
3,禪修中心都吃得很好,肉、水果都有。
4,禪修一切免費。李婷說要是將來沒收入了還可以去禪修中心住幾個月。
5,緬甸大大小小的禪修中心非常多。
6,有人短期剃度出家,這是受人尊敬的,覺得是相當大的福報。
我有想跟張娜學瑜伽,不過這個地方離家有點遠。她說可以教我一些基礎的自己在家練,然后交流。她邀請下周六上午參加她的瑜伽工作坊,我很高興。
晚上合租屋里搬來新室友,我有感到一點緊張。然后進屋吃晚飯,老公說一起看一集電視劇《佛陀》。那一瞬間我感到痛苦,覺得禪修束縛了我,好像時時都要覺知,不能跟人生氣,吃飯也要正念不能胡亂看綜藝節目了。
不過我知道這個想法并不真實。比如我以前喜歡吸煙,習慣變了,現在完全不想吸,并不覺得失去了吸煙的“快樂”。禪修也一樣,不必抱著“束縛”自己這種念頭。后來也就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