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了一部戲磨好幾年,在中國能想起的好像還是87版《紅樓》呢。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起承轉合、人物矛盾、細節刻畫都誠意滿滿,更別說演員演技了。現在都愛說誰誰誰一瞬間演技“炸裂”,其實角色就是角色,一瞬間讓你覺得演技爆棚或許就出戲了,這個人物就是劇里的人物,和劇情完美的融合才是好演員。明星太多,好演太少。
可即便這是一部好電影,但我還是沒辦法認同它的價值導向。不否認以印度的國情,狼爸在完成自己夢想改變了女兒人生軌跡的同時,也為印度女性做出了貢獻,但在電影院聽到的小朋友家長趁機教育孩子的情景不得不讓我擔憂,這種綁架子女人生去完成自己夢想,為父母、為家族、為國家爭得榮譽的主流價值觀啥時候能破碎?
現實中和電影中吉塔都拿到了世界冠軍,倘若他沒拿到呢?故事結尾還會這么拔高么?好像大家都忘了一個父親是這么十幾年如一日的“訓練”女兒成為一個運動員,而不是一個人的,她的生活只有摔跤,雖然撂倒別人這很酷。不能再吃辣的、油炸的、腌制食品。。。一言不合就推河里,早上5點就得起床,稍有反抗頭發剃成毛寸,那可是封建的印度呀!吃肉都是玷污靈魂的(此處不議論宗教,提倡有信仰,但一切的標準用來約束自己不是別人)!想起幼兒班時我爸為了省事兒騙我剪短發好不早上早起給我梳小辮,騙我剪完帶我去北京玩,結果他沒帶我去,因為這事兒我氣了好多年,自卑到顏值越來越跌到谷底,二十年過去了一提起來還是耿耿于懷,好吧是我太小氣,但也可見剪頭發這件事對于更加傳統的那個社會里的女中是多大傷害,崩潰大哭就可見一斑。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除了片子里精彩的體育競技場面外,別裝作沒看到之前殘酷到變態的訓練。微博上看過有記者采訪李娜,她比賽輸了,記者委婉要她說說感受,李娜很不悅,輸了就輸了,比賽而已么,輸了又不欠誰的,但電影里的爸爸最后激勵吉塔說的很現實“你得了第二沒人會記得你,得了冠軍你就是勵志榜樣”。一個人身上背了太多期望和責任,可能是精神動力,更有可能被壓垮。抑郁的永遠比得世界冠軍人多。講真,如果最后沒有那個倒霉催的sb教練人設所產生的人物矛盾故事沖突,我們還能產生那么多父女情的共情嗎?
離開社會環境談現象是耍流氓,離開社會環境談現象是耍流氓,離開社會環境談現象是耍流氓。重要的事情先說三遍。別讓好片的暈輪效應影響到一個兩個孩子的人生,我們國家現在的開放程度不用去做戰士來改變命運,但強行灌輸價值觀和安排一生所謂比較順暢的道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么。
生活中,比起勵志故事,我更喜歡有人跟我說說他不起眼的生活,活的不那么“在意”的生活,可能不熱血、可能不安逸、可能不普世價值觀。。。日子不就是要自己走一遍么,至少我活著不想證明啥,就是想體驗,用旁觀者的態度。倘若這個價值觀有錯的話我承認,但還是堅決也不改。最后執中式結尾~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