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是現在新聞報道的熱點詞語,特別在商業圈,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衣櫥,共享雨傘等等。似乎共享二字有神奇的魔力,一旦和它產生關系,就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共享經濟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于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最近幾年才流行起來。
它的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借助這些平臺,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除了共享經濟之外,現在抄的比較火爆的還有眾籌,似乎和共享有異曲同工之妙。
眾籌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
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
任何新的概念,總是從最初的被忽略到認識偏差,最后才能被正確的理解和接受。所以,更新每一個概念時,一定要了解它的“前生今世”,才能在不同時期賦予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