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觀看了四航院六十周年院慶演出晚會,視頻里有許多不同年代的同事、前輩風華正茂的照片。我不禁在想,在每個人的心里,過去意味著什么,未來又意味著什么呢?答案因人而異。廣義地看,也與時代精神、文化變遷有關。
自年輕時起,我便習慣以旁觀者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會設身處地去猜想身邊不同年齡的同事、朋友會如何看待過去與未來。
孩童為什么盼望長大呢,因為孩童覺得大人有選擇的自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長大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很復雜,羈絆太多,難言自由。很多人也并不開心。
為何成年人有時會羨慕孩童呢?因為他們認為孩童無需承擔社會責任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和煩惱。但如果成年人不擇性失憶,就應該記得,其實孩童時代的自己也時常感到煩惱與無助。
一些近乎把所有熱情傾注于工作上的職業精英,面臨退休時可能會感到恐懼,害怕就此失去人生的社會價值。而一位八十五歲的老先生,則可能非常懷念60至75歲的時光,因為在那段歲月里,你還擁有良好的思維與行動能力,可以盡情享受人生。如果你還滿懷專業熱情,還可以選擇沒有工作壓力的合適方式,繼續推動行業進步。
以旁觀者的理性角度來看,生命的每個季節都有獨屬于那季節的煩惱與人生劇情。然而我們無法停留,總是匆匆地走過每個季節。
在喪失欣賞世界的能力之前,只要你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和一顆善感的心靈,你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很多美好的人和事,體驗到那些散落在每個季節里的美好劇情。所以,敞開心扉去體驗當下的人生劇情吧!它注定短暫,并將一去不復返。
每個人對同一生命季節的劇情追求不盡相同,這是個人際遇、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使然。
二十多年前,一位對行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前輩面臨退休,他其實很害怕告別工作,對老伴說,“在家就是等死”,而他不愿意等死。后來,他繼續在單位發光發熱,如愿地一直返聘到82歲。
同樣在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國家鐵路重點項目的審查會上,發現專家組組長是我曾經緊密合作過的一位鐵道設計院資深總工,會后我們敘舊,交流彼此的近況。這位前輩剛剛退休,單位非常希望返聘他。但他覺得自己過去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注到工作上,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美食和沿途的風景。他表示,他未來最大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遍游川西,那里的風景實在太美了。
前不久,有朋友在武漢與二航院王晉大師約了飯局,我讓他替我問好,并替我問那哥們“現在有什么夢想?”王晉大師答道,“現在最大的夢想是過好退休生活。”
三個人的故事,兩個詮釋:①兩位年齡相當的前輩在同一生命季節做出了不同的劇情選擇,②兩個年齡相差二十多歲的職業精英在不同年代的同一人生階段做出了同樣的劇情選擇。三者均積極地選擇了反映自己意愿的的人生劇情。
對六十歲之后的人生劇情,我依然滿懷憧憬。我會繼續以舒適的方式為社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會繼續深度品鑒這個科技快速進步時代所帶來的目不暇接新體驗,會一如既往地對全球層出不窮的美食虎視眈眈,會盡情享受資訊全球化所帶來的認知提升與視野擴展的快感。
就像我在1991年30歲生日日記結束語所表述的那樣,“我會攜著心中的盼想繼續那遙遙之路。我要把我生命中的所有美好感受緊記心頭,讓它化作我生命的彩虹,去照亮我的心靈,也照亮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