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看了芳華,整場看下來,并沒有如我想象中的會帶給人激烈的,沖擊性的感受。但也有很多人看完說很有淚點,很有感觸……難道是因為我并未經歷那個年代,沒有代入感: 沒有親身經歷,就無法感同身受,不能理解劇情,就無法達到共情。
可是觀影幾天過去了,我卻久未平靜。腦子里總浮現起一些情景……
影片以一個時代的旁觀者,冷靜而平淡的講述著一個時代的青春故事,真實的,絲毫看不到主觀情緒痕跡。我被這樣牽動著,帶著些許疑問,試圖置身其中去理解他,越探其中,越覺知自己的淺薄,也愛上了他的克制。
影片開始何小萍初入文工團,離開了那個容不下她的家來到這個青春洋溢的大集體,會展開怎樣的新生活呢,她滿懷憧憬。
一開始老師讓她來一段,她摔倒后也沒有覺得很丟臉還說自己會后空翻,以為這肯定是個傻白甜加瑪麗蘇的女主設定。
緊接著發生的軍裝事件。新兵軍裝要等兩周后才能領到,于是何小萍偷拿了林丁丁的軍裝去拍照。事后面對林丁丁懷疑質問,她矢口否認。
我就有點納悶了,為什么要偷拿軍裝還不承認呢?
事件起因影片也有嘗試給出了一些解釋(也或許是我個人強加的理解吧),她把照片寄給了父親,那個在她六歲就離開了她在勞改農場接受改造的父親。她趴在床上潸然淚下的給父親寫信的時候,我試著去理解她:加入文工團穿上軍裝展開了全新生活的她,十幾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看到她現在這個模樣該是多欣慰?。?/p>
但這作為她的行為動機顯然不夠力量。要么等兩周自己的軍裝發下來,要么問舍友借一下,卻為何偏偏偷一件。林丁丁也說了,你如果開口跟我借,我大可以借給你。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影片中“交代”的“給勞改父親寄家書”催淚動機,應該是何小萍的成長背景造就了她的性格缺陷使然。試想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劉小萍的原生家庭:父親勞改下放,母親改嫁,她從小寄居人下,受盡欺凌……成長背景造就她內心極度自卑、性格孤僻,明面上要的東西從未被滿足過,做什么都被嫌棄厭惡。終于不難理解她的行為了。
我去補了一下小說,有關何小曼(小說中叫何小曼)的成長背景有很詳細的交代: 她出生窮苦文化家庭,父親賒賬給她買了油條以后就上吊自殺了。她隨母親改嫁給一個廳長,但在新家里她備受歧視,內心極度自卑。后來上了戰場,因為背著傷員跑了十幾里,成了人人稱揚的大英雄,突如其來的榮譽,她最后精神失常了,不斷呢喃著“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情節描寫讓人痛心;文工團里受人排擠情節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些在影片中都是隱晦的一帶而過。
林丁丁那一句:“誰讓他是活雷鋒呢,他就不行?!?/p>
活雷鋒劉峰喜歡林丁丁,這一點從一些小細節可以看出來,雖然劉峰對每個人都很好,但對林丁丁的好上演了很多次。他知道林丁丁不喜歡吃餃子,于是單獨給她做飯送去;林丁丁腳磨起了泡他幫她挑了泡背著她走;射擊訓練時林丁丁端著槍對著給她照相的攝影干事,劉峰大聲責備干事:她在射擊訓練你在這給她照相……
他一直通過這些方式默默地表達自己對林丁丁的愛意。
一開始就能料到,他們不會走在一起。一個是善良、待人寬厚、凡事替他人著想的活雷鋒,一個是攝影干事,醫生干事都抱過的,三天兩頭就換了新歡的美麗姑娘。
? ? 劉峰以為林丁丁對他也有了愛意,加之那首靡靡之音的誘發,失控間一把抱住了他心愛已久的姑娘。
劉峰原先的光輝燦爛的形象,一瞬間因為這場“觸摸事件”被跌落。如果當時沒碰到別人,那人沒說那句“你腐蝕我們活雷鋒”,林丁丁還會去舉報劉峰嗎?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忍不住罵林丁?。涸?、綠茶婊。可靜下來想想,她做錯了什么嗎?舉報劉峰保全自己:自私,殘忍?嫁給華僑,出國過好生活:虛榮,拜金?這些能說這錯了嗎?
電影里蕭穗子對林丁丁的那段獨白印象深刻,大抵是這個意思:劉峰就像一個圣人一樣,應該是高高在上純潔無瑕的,而得知這樣的人一直惦記著自己,讓林丁丁感到害怕,難以置信甚至是惡心。
溫和的保護色,猝不及防。就這樣溫柔和氣的(輕描淡寫一筆略過)給出了惡行的動機。
何小萍遭受冷嘲熱諷和排擠,劉峰赤子之心被踐踏、譏諷和落井下石,文工團小集體的每一個人,都算是施暴者和旁觀者,但是在影片中更多的將觀眾的視角引向文工團這個小集體的氛圍、生活常態里,青春洋溢,芳華耀眼。青春的美好讓人忘掉了當下那些不好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嘛,講真,他們做錯什么了嗎?
它真實的敘述那個時代的青春芳華,正如一個時代的旁觀者,敘述著,冷靜的,克制的,平淡的……以至整個過場我都沒get到淚點,卻在細細回味中,體味了未曾歷經的青春歲月。
在愛恨交加中,我旁觀了一代芳華逝去。得益于嚴歌苓的劇本,使電影有了女性獨有的細膩語言,嚴歌苓原著中這段青春是殘酷的,而同年代的導演馮小剛對那段歲月青春卻是有著無限懷念和眷戀,所以兩者結合呈現出了這部帶有暖色調的芳華。她少了一些刺骨的寒意,多了一分耀眼的芳華。
結尾的溫情稍帶佛性,但我喜歡這種結局。你還能想到比這更好的結局嗎?畢竟這結局更接近真實而又讓人能夠妥協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