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147-223),字文和,是三國中一個比較神秘的人物。歷史對其描述也比較有限。三國志的描述,已經在《當若文和》中進行描述。前段時間閱讀了《三國演義》,對其相關的地方作了標記,現將其摘錄,供閱者品味。
當然,只有語錄或者事記,沒有背景描述,對于未了解的人來說,可能感觸不會特別深刻。后續將補充相關背景描述,對于各個章節,目前僅僅能從標題中理解些許。
第九章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 謀士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陜人并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君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第十章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 謀士賈詡曰:“二軍遠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將可擒矣。”
- 賈詡曰:“今若即戰,必當敗績。”
- 詡謂李傕、郭汜曰:“長安西二百里盩厔山,其路險峻,可使張、樊兩將軍屯兵于此,堅壁守之;待李蒙、王芳自引兵迎敵,可也。”
- 賈詡曰:“目今人心未寧,頻動干戈,深為不便;不若設一宴,請張濟、范稠慶功,就席間擒稠斬之,毫不費力。”
- 賈詡屢勸撫安百姓,結納賢豪。
第十三章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 卻說李傕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術,常使女巫擊鼓降神于軍中。賈詡屢諫不聽。侍中楊琦密奏帝曰:“臣觀賈詡雖為李傕腹心,然實未嘗忘君,陛下當與謀之。”正說之間,賈詡來到。帝乃屏退左右,泣諭賈詡曰:“卿能憐漢朝,救朕命乎?”詡拜伏于地曰:“固臣所愿也。陛下且勿言,臣自圖之”。
- 賈詡亦力勸,傕怒少息。詡遂推皇甫酈出。
- 賈詡又密諭羌人說:“天子知汝等忠義,久戰勞苦,密詔使汝還郡,后當有重賞。”羌人正怨李傕不與爵賞,遂聽詡之言,都引兵離去。賈詡又密奏帝曰:“李傕貪而無謀,今兵散心怯,可以重爵餌之。”
第十四章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 賈詡諫曰:“不可。操兵精將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傕怒曰:“爾敢滅吾銳氣!”拔劍欲斬詡。眾將勸免。是夜,賈詡單馬走回鄉里去了。
第十六章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 賈詡勸張繡曰:“操兵勢大,不可與敵,不如舉眾投降。”張繡從之,使賈詡至操寨通款。操見詡應對如流,甚愛之,欲用為謀士。詡曰:“某昔從李傕,得罪天下;今從張繡,言聽計從,不忍棄之。”乃辭去。次日引繡來見操,操待之甚厚。
第十八章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 操得書心慌,即日回兵。細作報知張繡,繡欲追之。賈詡曰:“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余同往追之。約行十余里,趕上曹軍后隊。曹軍奮力接戰,繡、表兩軍大敗而還。繡謂詡曰:“不用公言,果有此敗。”詡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俱曰:“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往。繡乃自引一軍往追。操兵果然大敗,軍馬輜重,連路散棄而走。繡正往前追趕。忽山后一彪軍擁出。繡不敢前追,收軍回安眾。劉表問賈詡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后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愿公明教我。”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敗,必有勁將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后,必輕車速回,不復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劉表、張繡俱服其高見。詡勸表回荊州,繡守襄城,以為唇齒。
第二十三章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 詡問來使曰:“近日興兵破曹操,勝負何如?”使曰:“隆冬寒月,權且罷兵。今以將軍與荊州劉表俱有國士之風,故來相請耳。”詡大笑曰:“汝可便回見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國士乎!”當面扯碎書,叱退來使。
- 張繡曰:“方今袁強曹弱;今毀書叱使,袁紹若至,當如之何?”詡曰:“不如去從曹操。”繡曰:“吾先與操有仇,安得相容?”詡曰:“從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焉。”繡從其言,請劉曄相見。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于階下。操忙扶起,執其手曰:“有小過失,勿記于心。”遂封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金吾使。操即命繡作書招安劉表。賈詡進曰:“劉景升好結納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說之,方可降耳。”
第五十九章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
- 賈詡入見操曰:“丞相主意若何?”操曰:“公所見若何?”詡曰:“兵不厭詐,可偽許之;然后用反間計,令韓、馬相疑,則一鼓可破也。”操撫掌大喜曰:“天下高見,多有相合。文和之謀,正吾心中之事也。”
- 卻說曹操回寨,謂賈詡曰:“公知吾陣前對語之意否?”詡曰:“此意雖妙,尚未足間二人。某有一策,令韓、馬自相仇殺。”操問其計。賈詡曰:“馬超乃一勇之夫,不識機密。丞相親筆作一書,單與韓遂,中間朦朧字樣,于要害處,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與韓遂,故意使馬超知之。超必索書來看。若看見上面要緊去處,盡皆改抹,只猜是韓遂恐超知甚機密事,自行改抹,正合著單騎會語之疑;疑則必生亂。我更暗結韓遂部下諸將,使互相離間,超可圖矣。”
第六十六章 關云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 獻帝自從壞了伏后,連日不食。操入曰:“陛下無憂,臣無異心。臣女已與陛下為貴 人,大賢大孝,宜居正宮。”獻帝安敢不從。于建安二十年正月朔,就慶賀正旦之節,冊立 曹操女曹貴人為正宮皇后。群下莫敢有言。 此時曹操威勢日甚。會大臣商議收吳滅蜀之事。賈詡曰:“須召夏侯惇、曹仁二人回, 商議此事。”
第六十七章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 自此兩邊相拒五十余日,只不交戰。曹操傳令退軍。賈詡曰:“賊勢未見強弱,主公何 故自退耶?”操曰:“吾料賊兵每日提備,急難取勝。吾以退軍為名,使賊懈而無備,然后 分輕騎抄襲其后,必勝賊矣。”賈詡曰:“丞相神機,不可測也。”
- 賈詡曰:“某知張魯手下,有一謀士楊松。其人極貪賄賂。今可
暗以金帛送之,使譖龐德于張魯,便可圖矣。”操曰:“何由得人入南鄭?”詡曰:“來日交鋒,詐敗佯輸,棄寨而走,使龐德據我寨。我卻于夤夜引兵劫寨,龐德必退入城。卻選一能言軍士,扮作彼軍,雜在陣中,便得入城。”
第七十四章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云長放水淹七軍
- 有人將此言報知曹操,操喜曰:“龐德忠勇如此,孤何憂焉?”賈詡曰:“龐德恃血氣之勇,欲與關某決死戰,臣竊慮之。”
第七十八章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 卻說曹操在洛陽,自葬關公后,每夜合眼便見關公。操甚驚懼,問于眾官。眾官曰:“洛陽行宮舊殿多妖,可造新殿居之。”操曰:“吾欲起一殿,名建始殿。恨無良工。”賈詡曰:“洛陽良工有蘇越者,最有巧思。”
- 操曰:“臂痛可刮,腦袋安可砍開?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讎耳!”呼左右拏下獄中,拷問其情。賈詡諫曰:“似此良醫,世罕其匹,未可廢也。”操叱曰:“此人欲乘機害我,正與吉平無異!”
- 操病勢轉加。忽一夜夢三馬同槽而食,及曉,問賈詡曰:“孤向日曾夢三馬同槽,疑是馬騰父子為禍;今騰已死,昨宵復夢三馬同槽。主何吉兇?”詡曰:“祿馬吉兆也。祿馬歸于曹,主上何必疑乎?”操因此不疑。
- 操召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等,同至臥榻前,囑以后事。
第七十九章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 于是曹丕安居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封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
- 遂同華歆、王朗、辛毗、賈詡、劉廙、劉曄、陳矯、陳群、桓階等,一班文武官僚,四十馀人,直入內殿,來奏漢獻帝,請禪位于魏王曹丕。
第八十章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 帝泣謂群臣曰:“朕愿將天下禪于魏王,幸留殘喘,以終天年。”賈詡曰:“魏王必不負陛下。陛下可急降詔,以安眾心。”
- 曹丕接詔欣喜,謂賈詡曰:“雖二次有詔,然終恐天下后世,不免篡竊之名也。”詡曰:“此事極易。可再命張音赍回璽綬,卻教華歆令漢帝筑一臺,名‘受禪臺’;擇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盡到臺下,令天子親奉璽綬,禪天下與王,便可以釋群疑而絕眾議矣。”
- 讀冊已畢,魏王曹丕即受禪位大禮,登了帝位。賈詡引大小官僚朝于臺下。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大魏。
第八十二章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 權大喜,即寫表稱臣,令趙咨為使。星夜到了許都,先見太尉賈詡等,并大小官僚。次日早朝,賈詡出班奏曰:“東吳遣中大夫趙咨上表。”
第八十五章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 曹丕問賈詡曰:“朕欲一統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吳乎?”詡曰:“劉備雄才,更兼諸葛亮善能治國;東吳孫權,能識虛實,陸遜見屯兵于險要隔江泛湖,皆難卒謀。以臣觀之,諸將之中,皆無孫權、劉備敵手。雖以陛下天威臨之,亦未見萬全之勢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國之變。”
- 丕聽知三路兵敗,乃喟然嘆曰:“朕不聽賈詡、劉曄之言,果有此敗!”
- 曹丕大喜曰:“劉備已亡,朕無憂矣。何不乘其國中無主,起兵伐之?”賈詡諫曰:“劉備亡,必托孤于諸葛亮。亮感備知遇之恩,必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倉卒伐之。”
第八十六章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 此時大司馬曹仁、太尉 賈詡已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