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字文若,是國民老公。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當地很有聲望的大族。祖父荀淑,人稱“神君”,父親輩八個人,號稱“八龍″,六叔荀爽,布衣起步,九十五日就做到司空。
荀彧是一個美男子,《典略》稱他“折節下士″“為人偉美”,《襄陽記》記載,荀彧到別人家做客,坐過的座位好幾天都還有香氣,擱今天妥妥地國民老公啊!
可這么個明明能靠臉吃飯的人偏偏要靠才華。
荀彧從小就很聰明,被別人稱作“王佐才″。后來舉為孝廉,當了六百石的守宮令。
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丞一人。?
董卓到了洛陽,荀彧估計也看不起他,請求外出做官,當了亢父令,后來棄官回家了。
回到老家,他對鄉親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動蕩的時候常常有戰亂,待著會死球的,快跑吧!”
“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
可鄉親們不愿意離開老家啊,于是荀彧自己帶著宗室,在冀州牧韓馥的護送下去了河北。
后來李郭之亂,沒走的鄉親大多死了。
可一到河北,韓馥這草包就把冀州拱手讓給袁紹了。
荀彧的弟弟荀諶和同鄉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袁紹也很賞識荀彧,待他為上賓。
可荀彧不領情,覺得袁紹不能成大事,也不能夠匡扶漢室,去找了曹操。
彧比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紹待彧以上賓之禮。彧明有意數,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時,曹操在東郡,彧聞操有雄略,而度紹終不能定大業。
這時的曹操不過是奮武將軍、東郡太守。他見到了荀彧,談話之后賊高興了,稱荀彧是自己的張良。
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
曹操將夏侯惇遷為折沖校尉,讓荀彧做他的司馬,這一年是初平二年(191)。荀彧揭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他二十九歲。
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別屯白馬,遷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
以(荀彧)為奮武司馬,時年二十九。明年,又為操鎮東司馬。
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后、左、右將軍。…… 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馬主兵,如太尉。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本注曰:職參謀議,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
興平元年(194),曹操以報殺父之仇為名,于當年夏天再次討伐陶謙,帶上大部分將領和士兵,東去徐州,留下荀彧駐守鄄城,料理后方的兗州。
此時意外發生了,正當在徐州前線的曹操攻下五城,直抵東海,擊敗曹豹、劉備,拿下襄賁,接連獲勝時,后方的張邈、陳宮、許汜、王楷迎接呂布,奉為兗州牧,占據濮陽,兗州諸城大多叛變。
張邈派出使者劉翊,說呂布是來幫曹操打陶謙的,給點軍糧意思意思。
“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亟供其軍食。”
荀彧料定這不是善茬,整肅軍隊,設置防務,連忙叫東郡太守夏侯惇來支援,稍稍穩住了局面。
這時豫州刺史郭貢帶著幾萬兵馬到了鄄城,大家都說郭貢是和呂布同謀的。
郭貢想單獨見荀彧,荀彧答應了。
夏侯惇和眾人說:“您鎮守兗州,這一去很危險,千萬不能去啊!”
惇等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
可荀彧認為郭貢和張邈不是平時就有勾結,現在來那么急,是還沒站好位,這時候去說服他,即使不能站我們這,也不會站呂布那,要是懷疑他,怒了可就不好說了。
彧曰:“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
郭貢見荀彧一點兒也不慫,退兵了。
若不是荀彧的準確判斷,搞不好鄄城也丟了。
荀彧又讓程昱去說服范縣和東阿兩城的守將,保住了三城。
最后的三城。
荀彧第一次出手,憑借他高超的才能,保住了曹操最后的根基。
這一年冬天,在曹操撤軍,回到東阿后,陶謙病死。曹操想要先拿下劉備接手的徐州,再來收拾呂布。荀彧認為不可以,提出應當先深根固本,討伐呂布,并為曹操設想了先擊敗呂布,結連劉繇,共同討伐袁術,以達到統治淮水泗水一帶的目的。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采。 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里。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將軍熟慮之。”
曹操欣然接受,擊敗呂布,收復兗州。
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逃出長安,擺脫李傕郭汜的追殺,在韓暹楊奉的護送下到了洛陽。
曹操向眾人提出建議,將漢獻帝迎奉到自己統治下的許昌。
這想法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實在這之前就有人提出這類建議。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也。少為縣吏,以清公稱。將避亂荊州。未至,聞劉表政令不明,遂往魯陽。太祖臨兗州,辟為治中從事。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
袁紹這邊也是。
沮授說紹云:"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讬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可惜袁紹不聽。
曹操這話一出來,許多人都不同意,有人認為韓暹楊奉剛到洛陽,又聯合北面的張楊,一時半會兒干不掉,還是個威脅。
荀彧第一個站起來反對,用了晉文公和漢高祖的典故,認為要及時扶正朝廷,才是大順大略大德,現在不干以后就來不及了別后悔啊!
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
荀彧成功地說服了眾人,曹操到了洛陽,把天子接回了許,曹操成了大將軍,荀彧作為大功臣,升職為侍中,守尚書令。是皇帝身邊的近臣。
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參乘,余皆騎在乘輿車后。本有仆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從荀彧的話里看得出,他覺得曹操有“匡天下之素志”,這不正是他當初棄袁投曹的原因嗎。
從此,荀彧更像是曹操的蕭何。
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后敗亡。
及帝都許,以彧為侍中,守尚書令。操每征伐在外,其軍國之事,皆與彧籌焉,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鐘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皆稱其舉。唯嚴象為楊州,韋康為涼州,后并負敗焉。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
就差封個酂侯了。
建安三年(198),曹操消滅呂布,和袁紹相拒。
建安四年春(199),袁紹于易京擊敗公孫瓚,解決了后顧之憂,起兵十萬,將要進攻許。眾人大多很懼怕。少府孔融尤其覺得曹操會兵敗。
少府孔融謂彧曰:“袁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其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
荀彧不同意。
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正,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顏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戰而擒也。”
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紹宣檄文討曹,進軍黎陽。
四月,袁紹到了河南,曹操出兵,把荀彧留在許,用計斬顏良文丑。退守官渡。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進行了一百多天的對峙。
曹操軍糧將要耗盡,打起了放棄官渡,退到許的主意。
他先寫信給了荀彧。
荀彧不同意。他認為:“此時的情況還比不上劉邦項羽當時在滎陽、成皋的時候,您以袁紹十分之一的兵力,劃地而守,扼守咽喉要道而使他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情況將要改變,馬上就會有轉機,這是使用非常之計的時候,不可錯失良機。”
“今谷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謁,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十月,曹操留曹洪守官渡,采納許攸的意見,帶五千騎兵襲擊袁紹營地北面四十里的烏巢,袁紹軍隊頓時潰敗,袁紹逃回河北,曹操坑殺士卒八萬人。
荀彧在這次關鍵的戰斗中鼓勵曹操死守官渡,等待轉機,同時穩住后方,協助曹操取得了勝利。
荀彧一直相信曹操能夠獲勝。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愿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
袁紹既兼河朔之地,有驕氣。而操敗于張繡,紹與操書甚倨。操大怒,欲先攻之,而患力不敵,以謀于彧。彧量紹雖強,終為操所制,乃說先取呂布,然后圖紹,操從之。
彧以為“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此后荀彧又建議曹操先拿下冀州,再進攻劉表。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邑千戶。
彧別傳載太祖表曰:"臣聞慮為功首,謀為賞本,野績不越廟堂,戰多不逾國勛。是故曲阜之錫,不后營丘,蕭何之土,先於平陽。珍策重計,古今所尚。侍中守尚書令彧,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臣自始舉義兵,周游征伐,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云,顯光日月。陛下幸許,彧左右機近,忠恪祗順,如履薄冰,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勛。"彧固辭無野戰之勞,不通太祖表。太祖與彧書曰:"與君共事已來,立朝廷,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戰也,愿君勿讓。"彧乃受。
建安九年(204),曹操領冀州牧,打算“復古置九州”, 加強自己的權力。被荀彧反對,認為還不是時候。這是兩人在政治上第一次出現意見不和。曹操無奈作罷。
建安十二年(207),荀彧又增邑千戶。
此時曹操又表荀彧為三公。
此時在位的三公有司空曹操和司徒趙溫。
趙溫是跟著獻帝到許的那一批人,早已沒有實權。
荀彧在曹操欲望逐漸增長阻礙了他,曹操反而把他推上三公的位置。
曹操自己也不過是三公而已。
荀彧拒絕。
太祖欲表彧為三公,彧使荀攸深讓,至于十數,太祖乃止。
第二年正月,司徒趙溫征辟曹操之子曹丕,被曹操以“選舉不實”的罪名罷免。
然而曹丕在建安十六年就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六月,曹操罷三公,自為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軍師祭酒董昭和丞相曹操進行了一次深刻談話。
后昭建議:"宜脩古建封五等。"太祖曰:"建設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昭曰:"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而未盡善,樂保名節而無大責,德美過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極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難化,甚於殷、周,處大臣之勢,使人以大事疑己,誠不可不重慮也。明公雖邁威德,明法術,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與人,宜稍建立,以自藩衛。明公忠節穎露,天威在顏,耿弇床下之言,朱英無妄之論,不得過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陳。"
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陳。
你對我可好了!怎么能不告訴你呢?
曹操想當魏公。
但荀彧很棘手。
于是董昭給荀彧寫了一封信。
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書與荀彧曰:"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圣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勛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末世田單,驅強齊之眾,報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復襄王;襄王加賞于單,使東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兇,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并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荀彧也許從沒想到過會有這一刻,他反對曹操“復古置九州”時還說:
“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
他從頭到尾都認為曹操一心匡扶漢室,因此他離開了董卓,離開了袁紹,在兗州為曹操堅守后方,在官渡始終支持曹操。
他一向那么明智,可在這個問題上卻遲鈍了。
時,袁、曹方盛,而(孔)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荀彧最后還是給了曹操回復。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他還是投出了反對的一票。
曹操很不高興,他把荀彧調離了漢獻帝。
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于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還上了表。
“臣聞古之遣將,上設監督之重,下建副二之任,所以尊嚴國命,謀而鮮過者也。臣今當濟江,奉辭伐罪,宜有大使肅將王命。文武并用,自古有之。使持節侍中守尚書令萬歲亭侯彧,國之重臣,德洽華夏,既停軍所次,便宜與臣俱進,宣示國命,威懷丑虜。軍禮尚速,不及先請,臣輒留彧,依以為重。”書奏,帝從之,遂以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曹操處理過董承,他怕荀彧成為下一個董承。這一次他沒有退步。
在路上,荀彧生病留在了壽春。
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進魏公,帶頭的大臣中就有荀彧那刺殺過董卓的從子。
於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平虜將軍華鄉侯劉勛、建武將軍清苑亭侯劉若、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揚武將軍都亭侯王忠、奮威將軍樂鄉侯劉展、建忠將軍昌鄉亭侯鮮于輔、奮武將軍安國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鄉侯賈詡、軍師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鄉亭侯董蒙、關內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藩、杜襲、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中領軍萬歲亭侯韓浩、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領護軍將軍王圖、長史萬潛、謝奐、袁霸等勸進曰:"……”
事后曹操也曾后悔。
太祖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二荀令指荀彧荀攸,荀攸為尚書令是在魏公國建立也就是荀彧死后,曹操說這話時荀彧已死。
荀彧在《三國志》和《后漢書》都有傳,他既是曹操的謀士,也是漢朝的忠臣。
論曰: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間關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文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