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神獸歸籠,家長頭疼。
怎么讓孩子高效、主動地完成作業,家長可謂操碎了心。
可是很多辦法都用了,孩子還是不愿意主動學習。只要家長不盯著寫作業或者給獎勵,一天下來,作業還是空白一片。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過自我決定論,將每個人行動的動機分成了內驅力和外驅力。
為什么有的孩子,不需要家長盯著學或者獎勵,就會主動學習?因為,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孩子已經有了內驅力。
擁有內驅力的孩子,他們不需要通過外在驅動力量而學習,學習本身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獎勵,這就是強大的學習動力。
而那些靠著外部力量驅動的孩子,比如父母盯著學習,或者給與物質獎勵,一旦父母不在場或者不給獎勵,孩子就不會主動學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這幾種做法,很容易破壞孩子的內驅力,需引起注意:
父母大包大攬,過度干涉孩子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與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教育專家奈德·約翰遜,在《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提出: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咨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板或是經理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卻是,我們老母親的日常基本上就是圍著孩子轉,催孩子起床、洗漱、吃早餐,給孩子制定一天的計劃,幫孩子整理好樂譜去學琴......孩子原本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就這么免費“外包”給了媽媽。
孩子自己則事事磨蹭,毫無主動性,明明是自己的事情,卻像是幫媽媽完成任務,一逮到機會就想逃避。
這是為什么呢?
習慣熊提醒:一方面在于,家長過度參與,讓孩子自主選擇、決定的事情就少了,孩子漸漸產生依賴心理,缺乏自主性。這一點很好理解,就像我們在職場一樣,如果領導一味地安排任務,從不聽取你的想法,你會迫于壓力完成工作,能拖則拖,而不是積極主動工作。
另一方面在于,家長大包大攬,無形中讓孩子逃避了很多責任,不利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比如,孩子在父母的催促中完成作業,試想,如果家長不催促,孩子最終沒有完成作業,那么到了學校就會挨老師批評,這樣,孩子下次再不敢不寫作業了。
孩子是獨立的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承擔責任。
當孩子遇到困難、主動求助時,不批評、不指責,而是幫助孩子一同解決問題,這才是父母需要做的。
負面情緒影響孩子
談到孩子的成績,即便是“佛系”家長也會變得情緒不穩定。一想到孩子成績不如別人,就腦補孩子未來事事不如人,于是著急、焦慮、憂心忡忡......
而這些焦慮、憂愁的情緒,不自覺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恐懼、沒希望,逐漸變得不自信。
當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變得不自信,自我價值感低的時候,學習起來就會特別沒勁,學習效果自然也不會好,長此以往,這種惡性循環最終會導致孩子厭學。
習慣熊提醒: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畢竟,決定我們生氣與否的其實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我們對孩子成績的認知。比如,當你擁有“成績不好的孩子其實是來報恩”的認知時,便不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好而大發雷霆。
所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看待問題的方式,保持情緒的穩定、平和,當孩子在輕松愉快、安定的環境下,才能更向內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發展出內驅力。
父母期望過高
俗話說:愛之深,責之切。
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的、完美的。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望,考驗著每一位父母的智慧。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而在對自殺起因的分析中,家長期望值過高赫然在目。
家長的期望過高,孩子的努力就像一場永遠也贏不了的比賽,長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努力的熱情,索性放棄。這就是內驅力被破壞的心理過程。
關于激發孩子內驅力,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了一個公式:內驅力=自主感+勝任感+聯結感。
習慣熊:讓成長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