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和朋友聊天后的回復總結。緣起是朋友有一次說起,自己由于小時的經歷,對回民有偏見,后來孩子生病,自己的主治醫師是一個回民,所以一開始特別別扭,但是后來卻慢慢發現這個醫生不是這樣的。說這件事對她自己影響蠻大的,于是她還會去看一下關于回民的書嘗試重新認識這個民族。
正好那會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思維定勢。我就說那我跟你分享一下思維定勢吧。于是就洋洋灑灑聊開了。
【回復】
首先有這樣的機會分享,我是很高興的。
最近看書的感覺是,有時候有些例子自己沒切身體會過(比如我沒生娃帶娃,有些孩子的行為我自己不知道有沒有),因此即便作者說的有道理,還是感受不深。所以,有人能交流,并且分享一些切身案例,這能產生很多火花,是我很希望也很樂意去做到事。
原理理論看上去好像很抽象很高深很專業,其實能很好解釋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從而給到一些改進和解決方案。
這就是為什么說到回民問題的時候,我會想跟你分享思維定勢的原因。
我們的對話中,思維定勢可以針對這兩個問題,給你很好的答案:
Q1:現在嘗試看一些回民的書籍來重新了解回民,問這樣的事有意義嗎?
A1: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做法,一定是有意義的。
Q2、你說自己沒想到也有這么深的固執。
A2:從思維定勢的角度來說,每一個人都會因為自己過去的經歷產生一些思維定勢,也就是你說的固執。所以:
第一,不只是你會,人人都會,經歷不同,固執的點還不一樣;
第二,意識到自己固執,是改變固執的第一步。
好,我們具體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說說什么是思維定勢
我一開始會認為,思維定勢是個貶義詞。覺得這個人固執、不開化、死腦筋、不靈活。但實際上,這是一個中性詞,是一種腦子里形成的思維模式。
用地圖來打比方。
我們知道地圖上的位置,他只是對這個位置的一個詮釋(模型、理論),而不是客觀事實上的地域。也就是說,客觀上的位置,有立體的建筑、樹木,但是地圖上只是用一個點來標記這個位置。
*這里我是想說:地圖詮釋了位置,但是它并不是位置本身。
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你想去天安門,那你就應該拿著一個北京地圖,這樣你可以找到目的地;那如果你拿著的是個蘭州地圖(但是由于印刷錯誤,誤把“蘭州地圖”寫成了“北京地圖”),單靠這個地圖,你是無法找到天安門的。
好,單靠這個地圖找不到目的地,如果我們更努力、更勤奮、讓自己的讀地圖的能力更精進,有沒有用呢?依然沒有用對嗎?因為問題出在這個地圖上。拿著錯誤的地圖永遠達不到目的地。
*這里我想說的是:一張地圖對位置的詮釋是否準確,直接影響結果。
我們腦子里就會有很多地圖,這些地圖詮釋了我們所有從小到大、看過聽過的人、事、物(我們把它稱作經驗)。這些地圖會引導我們去想事情、做事情。
地圖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按照世界本來面目繪制的地圖,反映現實情況;一種是依據思維定勢繪制的地圖,反應個人價值觀。
我們以回民醫生的例子,來總結一下思維定勢的特征:
1、思維定勢和過去的經歷有關
比如因為你小時候的與回民的經歷,你的思維定勢是,回民不值得信任、回民很壞。那如果一個人從小的鄰居就是一個友好的回民,那他見到回民醫生一定很親切,并且會格外信任他。
2、這個思維定勢,直接影響了后期的行為
比如,你對回民的認識,直接影響了你對回民醫生的態度。你會別扭跟這個回民醫生打交道,你會覺得這個回民醫生一定不好心,或者會在看病上有一定的怠慢
3、但是我們不會去懷疑自己的思維定勢是否對錯或者是否全面,甚至還不知道思維定勢對自己的影響。這在行為上體現就是: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樣子,而且對和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會表示驚訝甚至否定。
比如:
A:如果沒有遇到回民醫生,你可能會永遠保留過去對回民的看法。你會去跟別人分享你的真正經歷去佐證“真正”的回民是怎么樣的;如果有人說,回民人很好,回民跟漢人很友善,你是一定無法接受的,或者說他說他的,不會真的聽進去。但是客觀的說,那個說回民好的人,就一定不對嗎?其實誰都沒有錯,只是經歷不同,思維定勢不同。都是對回民認識的客觀事實,但是詮釋得不全面而已,也就是說兩個人看到的并不是全面的回民。
4、越認識到思維定勢對行為的影響,我們就越能學會審視它并學會接受別人的看法以使得自己的認識更客觀全面
比如:當你真正和回民醫生接觸以后,發現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你會驚訝自己怎么也會這么固執(這就是你開始審視到自己有思維定勢,雖然你不知道這個固執有個別名叫思維定勢)。于是你開始看書嘗試著去了解回民(這就是開始學會去接受別人的看法),從而讓自己對回民有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
所以日后我們可以用思維定勢很好地給別人解釋兩件事:
1、什么影響了你對事情的判斷、態度和行為?
2、為什么我們要意識到: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要學會聆聽和接受別人的看法?
以上就是思維定勢的分享。
關于去看回民的書,順便分享一個蔡康說的話:
我會在廁所里看我不愿意看的書。
一是因為不喜歡看的書,在廁所里無法脫身,閑來無事的時候一點一點就看完了;
二是,自己不喜歡看的書應該要看一些,因為人會有惰性,會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回去同一家餐館,吃同樣的
菜,一旦我們耽溺在自己熟悉的東西里面,那樣就拓寬不了你的人生,它會讓你一直重復,在一個安全的生活圈里面躲著。看書不是為了要在一個地方一直躲著,躲在你原來已經在的地方,看書是為了要把你的靈魂,推出去,所以選一些陌生的書吧。
所以你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