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公眾號"生煎孢子"發表了一篇《昌平名媛生活指南》的推文。很快,該文就在朋友圈肆意刷屏,閱讀量突破60萬。
60萬瀏覽量確實火爆,這篇文章是怎么做到的?我們一起解構下:文章先是無情揭露了昌平名媛的真實狀況:
昌平名媛們,終日奔波,工作的時間多于生活的時間,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時間,因為距離城里太遠而沒法縱情享受。
昌平名媛們,始終堅信:每一個不曾賴床的早上,都是對不加班的周末的辜負。所以早飯省了,擺盤也不要學了。下樓吃個煎餅果子,煮玉米,最好邊走邊吃,昌平名媛最不需要的就是儀式感。
昌平名媛,生活在昌平,做事講究的是性價比。假西餐比真西餐生意好,蒼蠅館子比假西餐好,路邊攤又比蒼蠅館子生意好。所以活在昌平,儀式感這種可有可無、費心費力的玩意兒,必須拋棄。
昌平名媛們,有時候不小心刷到別人仙氣十足的生活,也會幻想在下一個不加班的周末,給自己的早餐里添一客牛油果。
昌平名媛們,偶爾追問自己:我為何來得此處?我該要去向何方?這些本只屬于高階文青的難題,嗷嗷拷打昌平名媛的靈魂不要怕,這種崩潰喝一次英式下午茶一般就補回來了。需要多高檔的英式下午茶,團購的就可以:昌平名媛沒別的,就是好養。
類似這樣的場景描述,真實到令人發指,讓人不共鳴都沒有辦法。
一、文章引爆關鍵:立場堅定,煽動強悍!
沒有轉發就沒有爆文,沒有強烈共鳴就沒有轉發分享。不是所有的爆文都需要面對所有人,有時候也完全沒有必要。比如,區域性品牌做廣告爆文,就可以只針對該區域的受眾聚力打力,引起所在區域內人的強烈共鳴即可。
與其他雞湯文不同的是,這篇文章沒有渲染、沒有美化、沒有激勵,只有無情的揭露,非常寫實地還原了一群外表光鮮亮麗、背后苦辣酸辛的京郊名媛們。
在勾勒出名媛的糾結如麻花的生活狀態后,文章又深度剖析了京郊名媛們自作孽不可活的根源:偏執于買房而犧牲生活品質的價值觀。
昌平名媛和鼓樓嬉皮、中關村CXO、工體花蝴蝶、南城老炮兒、或其他任意一種北京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他們對買房超乎尋常的執念。
對于買房,鼓樓嬉皮擺出批判的姿態來自我麻痹;
對于買房,中關村CXO只顧著為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熱淚盈眶;
對于買房,工體花蝴蝶還在計算,要再填多少硅膠打多少瘦臉針,才能換一個有房男人的真心;
對于買房,南城老炮兒則寄希望于流言蜚語里的一場拆遷。
文章最后的拷問更是直擊靈魂:
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里懷疑,懷疑人生在世不過是昌平一夢,懷疑奮力一搏不過是水中撈月;你說的北京是誰的北京,我腳下的土地許我容身嗎?多少個夜晚你捫心自問,值得嗎,我的付出都值得嗎?
簡而言之,這篇地域文做到了兩方面接地氣:
1.真實地還原了昌平名媛們的生活狀況;
2.真實地揭示了昌平名媛們內心世界。既有生活細節的共鳴,又有情感的共鳴,讓生活于其中的人瞬間覺得:這TMD根本就是在寫我呀?
二、炫耀地“作”和“作”的炫耀
這是一篇標準的情感宣泄文:同一群體內的個體趨向于保持一致的情感狀態。人為什么會需要借助他人來表達宣泄?
因為人是環境之子,人的社會性決定了社會比較的需求,通俗點講,就是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有三種:向上比較、水平比較、向下比較。向上比較支撐著我們奮斗與發展,水平比較讓我們的歸屬需求,向下比較會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一直向上比較會很累,一直向下比較會low。只有水平比較,才會讓人心安。
昌平名媛這篇文章,其實滿足的就是大家的向下比較的小暗黑和自黑嘲諷的群體體驗。
讀過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昌平名媛生活指南》的名媛不過是個噱頭,她其實是在為勤勉努力而看不到希望的底層奮斗者發聲。這群身處北京卻感受不到高階享受的人,終日處于一種“我這么拼到底值不值”的煎熬狀態。
《昌平名媛生活指南》讓大家有一種“原來大家都這樣”的歸屬感。面對“奮斗無門,沒人驚訝,沒人關心,一切都像在戰時處死一個行跡可疑的牧羊人那般自然”的絕望,喝雞湯真的沒用,只有相似處境的人才能彼此溫暖、彼此治愈。
三、作者竟然是92年的小女孩,還是詩人的女兒!
好奇地扒了扒該爆文的作者,竟然是一位1992年出生的、常住北京的河南姑娘,曾在澳門一家葡萄牙語報社做記者,也做過百度的產品經理,更牛的是,她的父親是詩人谷禾老師。還是書香門第。
當然,她最遠住過清河沒有住過昌平,在北京生活三年只去過兩次夜店還是為了拍公眾號的配圖。但這并不妨礙她寫出扎人的文章來。
人不能總是帶著面具、踩著腳鐐負重前行,我們都需要抒發,需要宣泄。《昌平名媛生活指南》用調侃的方式、共鳴的伎倆治愈了一群都市邊緣人,讓他們的壓抑、焦灼、痛苦、徘徊得到了宣泄,這是它像病毒一樣傳播的根源。
感謝92年的小才女!
四、原作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