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在簡書寫作不久時,為了激勵自己堅持寫下去,就許了個愿:等哪天簽約出書了,就去非洲耍耍獎勵一下自己。一直覺得,能寫到非洲去是件很酷的事。
這個激勵對我而言很有作用,因為自小就已經開始向往非洲了。對非洲的美好幻想,純粹是中了三毛的毒。那時對撒哈拉著了魔,大學一畢業還差一點就去非洲工作。不覺小時候埋下的種子,此時已開出了一樹的花兒。幾個月前,我已經簽了約出了書。雖然只是電子書,但我已經很滿足,去非洲的愿望也越發強烈。
我還沒能寫成三毛,大抵是不想生生造出一個人把自己塞進去,然后深陷其中至死無法掙脫。我甚至連關于自己的也不大想寫,只想躲在屏幕后,邊寫邊默默看著這一切的浮華。
最初幾個月的“簡書上癮癥”退燒后,我越來越清楚自己對自由的渴望,不想被任何人或事物左右。寫作于我,不是工作,也不再是目標,它只是我選中的一個親密的小伙伴。我還想牽著它的手,走得長一點。其它的一切,都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這十個月來,我獲得了什么?
1. 出了兩本電子書,其中和簡書的這本《愛在郁金香之國》,基本能代表我之前五個月的狀態。只是,寫完的同時也把自己挖空了,再加上忙其它工作,現在處于肌無力的狀態,休養生息中,盼著恢復了體力再繼續。
2. 結識了一些好文友和一些欣賞的作者。我常看的作者,有劉淼、王佩、經典重讀,還有老搖滾、唐瞬、游民王阿牛、Tooteastein、飛向鳳凰座等。我喜歡他們。
3. 得到家人好友的支持。我從沒想過家人成了最早期的忠實讀者,他們忠誠到我有時還不得不出言阻止。我的朋友們,也常在微信留言交流讀后感,或貢獻些素材(他們不知道那是素材,嘿嘿)。我的好朋友曉麗,一語言學博士,聽說我在寫作后,毅然把她千辛萬苦從國內運過來的一套米蘭·昆德拉全給了我。天知道,在荷蘭找本像樣的中文紙書有多不容易!他們的支持,給我了很多力量。
4. 讀書。重拾寫作以前,我已經好幾年沒好好讀書了,當然也沒在看公眾號。回想起來,我也說不清時間都去哪兒了,估計都聽歌玩兒去了吧。重新開始寫后,我每周都在讀不同的書。這些曾經讀不懂的書,現在都讀進去了。而我,也隨著這一本本吞進去的書不斷地在蛻變。
5. 一些收入。最初幾個月并沒有方向,有好心的前輩帶著走公眾號路線,跟著寫了好些文。其中報酬最高的一篇職場文,經某大號首發后十萬?,入了1600 左右,千字600多,也不算太差。最低的幾篇,也有兩三百塊。不謙虛地說,給公眾號寫文賺錢,并不是那么難的事。只是,我很快就對這游戲感到厭倦了。一個路數寫下去,就難免要重復說些可能言不由衷的話,于是便親手把這條路給斬斷了,所有原本就不屬于我的喧鬧也隨之散去。現在來自寫文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計,但所幸對此幾乎沒有任何欲望,所以也真的無所謂。
有得就有失。這十個月,我失去了什么?
1. 沒了空閑時間。我發現寫作以后,生活變得非常忙碌。除了工作和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以外,我基本都在寫。就算沒在寫,腦子里也在構思。就算沒在構思,也在文友群里溜溜解解悶兒。這圍繞著寫而暈開的生活,直接擠跑了所有閑情逸致。我現在真的好忙!
2. 少了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和心情。不知從何時起,大約是在簡書開始建社群后,為了克服我的網絡社交恐懼和冷感,我也開始偶爾聊聊。我甚至開始有個很壞的習慣,就是會沒事刷微信看人聊看人懟(還好群就只有那幾個),這直接導致我對家人和朋友的關注急劇減少,除此之外,現在也似乎變得不太有心情和耐心跟他們聊了。這其實是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未來要注意調整。
3. 失去正常的作息。除非有非凡的自律和靈活的時間,不然寫作者很容易就會犧牲掉正常的作息。一兩個月還好,半年下去,大多黑眼圈就熬出來了。
然而,所有這些“失”比起“得”,似乎都是可以忍受的。再來一百次,我還是會選擇承受一些“失去”,而獲得寫作的樂趣。
在簡書寫作五個月時,趁著國慶節,我參加了劍飛在思考組織的寫作馬拉松,并從寫作片段中摘選了一部分文字,改寫成一篇《和簡書談一場長長的戀愛》。在文中,我提到自己想要寫小說,對編劇也有興趣。有意思的是,當我還在寫短篇小說磨練技藝,并沒刻意去追求任何時,不久前居然就有了做編劇的機會。更有趣的是,在簡書出的電子書《愛在郁金香之國》正好成為了一塊敲門磚。還記得,我把電子書的文稿發給朋友看時,就說了一句:“ 這本書,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至少可以證明我有當編劇的體力和毅力。” 然后......我們第二天就開始合作了。十個月前,我對寫作這個圈子幾乎一無所知,現在卻已經一腳踏了進去。可以說,沒有簡書,就沒有這些豐富而美好的經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么?
現在的我,每天都在業余時間苦中作樂,皺眉頭掉頭發絞盡腦汁編劇中。雖然目前對編劇的投入直接影響了在簡書的更文頻率,但相信未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平衡。
好吧,還是說回正題《寫到非洲去》罷。
十年前,去非洲是個遙不可及的夢,現在去非洲只需動動拇指。比如去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從阿姆斯特丹飛,只需要4個小時左右,有了假期定了機票和賓館,隨時都可以出發。但有時生活是需要點儀式感的,寫這篇就是為了迎接我的非洲之旅,慶祝一個階段的寫作所得。
心目中的沙漠長這樣,你動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