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職業選擇
關于職業選擇,其實我跟桂桂相似,但我選擇當老師卻又更為被動一些。說句比較可笑的話,之前可能我連自己的夢想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對夢想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小學時候老師讓寫的那篇作文上。根據家里的意愿,我選擇了師范專業。但直到那時我也沒有去想弄清楚自己的未來到底需要干什么,自己的未來在哪里。
但我是一個特別喜歡看電影的人。哪種類型的都喜歡。上大學期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那段時間看了大量的電影,有關教育方面的電影也看過不少。其中有這樣三部的電影讓我到現在為止都記憶深刻。那就是《地球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地球上的星星》里的主人公伊夏深深地觸動著我。從他的身上讓我知道了發現尊重和引導孩子差差異和個性是那樣的重要;《放牛班的春天》讓我看到了一位老師在陪伴使孩子們獲得成長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成長,是那樣的幸福。《死亡詩社》更讓我明白了讓學生能構筑屬于自己的一片精神領域是多么偉大的一件事情。
那個時候的我其實慢慢的已經明白了自己的專業對于未來的職業選擇有著怎樣的指引。直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感受仍然有很大的觸動。可能當時一些想法就開始在我的心中慢慢的有了萌芽。也許這也就是我成為一名老師的最初的動力吧。
2、接班問題
去年六月我來到新港實驗,跟著亞敏老師熟悉這里的一切,因為亞敏老師要請產假,所以我在十月份正式接班。在之前的一個月我早就跟孩子們打成了一片,因此滿心期待,信心滿滿。但有這樣一句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而我就是那個新手上路,無所適從的人。孩子們習慣了我的朋友式交往方式與一再妥協的底線,開始課堂不積極,課下就興奮,后來逐步演變為課堂上也公然搗蛋,一堂課的內容常常需要兩節課才能上完,我甚至于害怕踏進教室,害怕上語文課,甚至對孩子們產生怨恨,覺得他們浪費了我每天精心準備的課程,但面對孩子們又會產生愧疚,擔心把孩子們成績耽誤了,也擔心把亞敏老師傾心培育的常春藤教室給毀了。明明我難道一切以愛為基點錯了嗎?培養跟孩子的親密關系也錯了嗎?從呈現出來的效果來看,我奉行的“愛的教育”卻變成了對孩子愛的捧殺。那段時間真的身心俱疲,早晨剛起床就心情不好,一點小事都都能讓我爆發,一個月內連哭三場的梗也讓我在年級迅速聞名。
有人問我,只帶一學期沒必要那么大壓力啊!
那說起這個我就要說一說了,因為作為一個新的老師我是從跟班實習教師過來的,家長對于換老師這個話題是比較敏感的,哪怕我裝作再老練的樣子,家長們那顆懸著的心也還是放不下。在我接班之后就開始有家長旁敲側擊甚至直接問我:“樊老師,請問您是帶一學期呢?還是以后都要跟著畢業呢?”我作為一個小白跟家長的每次對話都要推敲數次,對于這個難回答的問題我只好請求辦公室各位同僚的幫助,大家擔心我壓力太大當時是這么哄我的“哎呀亞敏生完小孩兒指不定在家陪孩子長大”“說不定考個編啊什么的”“你就放心吧 這班就是你的 放手干吧~_~”我也沒想太多,每天沉浸在跟孩子的斗智斗勇之中。所以這個當時也是比較好笑的一個事情。
怎么解決
源于一個契機。當時正好遇到了神話課程,而我本身又是一個愛講故事的人,孩子們哪有不愛聽故事的呢?在那期間,我把有關中國傳統神話梳理成一長串內容,甚至還加入了自己大學時期曾經熬夜刷了無數次的《盜墓筆記》相關內容。緊緊抓住了孩子們的孩子們的注意力,本來一周半就可以上完的神話課程硬是被孩子們拉長到兩周。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雖然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在此期間孩子們上課注意力相較于之前明顯變得集中了。慢慢的我似乎也找到了馴養他們的感覺,雖然不是很成熟,但是我感覺馴養的萌芽在我心里面萌發。
在上學期期末我被通知又要接手一個新的班級——雛鷹七班,帶著對常春藤四葉草們的不舍與對小雛鷹們的期盼,我度過了一個緊張充實的寒假,假期結束卻比孩子們還要抗拒開學,我本能的害怕再重新接手新的班級,但到了真正開學,才發現,一學期的磨煉,已經讓我迅速地成長了起來,一些之前處理起來很麻煩的事情也變得得心應手。
3、期許
這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總能從學生身上學到新東西,我面對的每一個班級都如一眼活泉,汩汩地涌動著鮮活的思想。雅思貝爾斯曾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們究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不外乎送學生去看到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做一個擺渡者,渡一片頭頂的燦爛星空,渡一方內心的道德準則。倘若每個孩子都是一位天使,那么每一位天使都有他來到人間的意義。希望你我,都能俯下身心,發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