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蘇軾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1]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2]。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3]。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4]。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5]。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6]。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1]次韻:又叫步韻,詞中采用的是別人詩詞的韻腳。章質夫是作者的友人,與作者一同在京師為官,他作有一首《水龍吟》,是詠楊花的,蘇軾這首詞是和他的詞相唱和而作的。楊花,即柳絮。
[2]從教墜:從,任憑。教,使。墜,墜落。
[3]無情有思:草木看似無情,卻也有遺恨、愁思。思:愁思、怨恨。
[4]綴:接上,連接。這就話的意思是花落之后,便難再使它重新接到枝頭上。
[5]一池萍碎:原來作者認為楊花落入水中,就變成了浮萍,但這種說法沒有任何依據。我們可以這樣看,楊花落到水里,漂浮在水面,連成一片,那種狀況就好像浮萍。
[6]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此句中春色指代楊花,如果把它等分成三份,有三分之二歸于塵土,剩下的三分之一就飄落水中了。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
上闋名為詠物,實則說人。楊花名字是“花”,而且長在枝頭,這樣看來它是花,可是完全沒有花的樣子,長得就像棉絮,并且任它怎樣飄落,也沒有人憐惜,這樣看來它又不是花。這首詞就這樣以討論楊花算不算花開了個頭兒。往下看,就會發現上闋既詠物又說人,作者是在以楊花“無人惜”,比喻人遭遇離別。“拋家傍路”,語帶雙關,楊花離枝比喻人離其家。“無情”是指草木,也常用來稱呼離家之人。然而又說是“有思”,草木離枝會有愁思,離人也會有離愁別恨。由此可見,“拋家”三句是在用楊花比擬客居他鄉之人,接下來的“柔腸”、“嬌眼”,便是在比擬閨中思婦。上闋擬人而不離物,楊花的狀態和離人的境況通過聯想彼此貫通,非常巧妙。
到了下闋詞人已放開手腳,雖然到最后都是在說楊花,但其實只是借楊花表達了心中的傷春之情。先說“不恨此花飛盡”,很快又說“但恨落紅難綴”,直抒了傷春情懷。接著又回到楊花,曉雨之后,落入水中,鋪滿池沼,化作浮萍。“拋家傍路”地墜于“塵土”,此處則是付之流水。下闋的傷春主題已經很明確,下一句便用“三分”來歸結“春色”,不管是楊花,還是“落紅”都歸于塵土,付諸流水了。作者一直在傷春、惜春,好像與上闋脫離了關系,其實傷春也是在感傷自己,作者會自我感傷還是因為離別,所以整首詞內容是完全一致的。接下來的這一句將楊花比作離人的眼淚,也證明了這一點。
總之,整首詞都在吟詠楊花,吟詠中有不斷地表達出傷離別之情,描寫精細、傳神,一點兒都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