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許久沒有坐下來看書了,約莫有三個月了。想想真的可怕,一個天天把自己標榜為寫作者的人,內(nèi)心竟然如此空虛,也許我給自己找的理由是工作太忙,瑣事太多,力不從心等等,隨便哪個借口貌似看起來都合情合理,其實自己心知肚明,就是懶惰。
松松散散過了這么些日子,腦袋空空如也,現(xiàn)在要日更,沒有書評可寫,沒有句子可用,甚至想引用一個作者好的觀點作為文章的論證都成為了難題,于是,才開始抽出一本書,撣撣灰,在書中尋找一絲充實,一絲靈感。
當我看到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突然覺得熟悉又陌生,以前看過,但卻記不得講了些什么。
印象里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暢銷書,指引了迷惘的人,這些迷惘的人有青年,有學生,有女人,當然也有男人,所以,迷惘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權(quán)利,迷惘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它存在即是合理的。
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細細想來看了大概有一年多了,看過的內(nèi)容也記不清了,記不清的原因可能確實是沒有去消化和鞏固,沒有寫讀書筆記,沒有讀書感想,甚至一句摘抄也沒有,所以,基本上算物歸原主了。所以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動動筆,動動手,同時也動動腦,才會印象深刻,才會記得住,才會有所收獲。
現(xiàn)在覺得自己也處在一個迷惘期,也需要有個機會去看看自己內(nèi)心,為自己的心靈排憂解難,除去煩惱。
我還一直在摸索中,希望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周遭的事和人,像一個成長起來的人那樣,處理所有事游刃有余。然而,我還差太多太遠。所以迷惘期還在,只是慢慢地多了一份從容。
這本書的第二遍還沒看完,所以這篇文章不是書評,也不是熬制的心靈雞湯,就是想把這本書里自己覺得一個好玩有趣的公式分享出來,如果你讀懂了這個公式,一定會終生受益。
這個公式就是A(事件)--B(信念,想法)--C(結(jié)果)
公式代表著我們生活的周遭,在我們生活中,會發(fā)生很多事,這都跟情緒有關(guān),有好的情緒,也有不好的情緒,然而決定著整件事的發(fā)展走向的,是公式里面的B,所以B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
比方說,我婆婆看我臉色不太好(A),如果我以為她討厭我(B),我會覺得我很難過(C)
換個思路,如果我以為她是心情不好,所以看起來臉色不太好(B1),我會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動。
如果我認為她是因為身體不舒服(B2),我會心痛地對她格外好一些(C2),所以不同的B,造成不同的C,也影響著我和婆婆之間的關(guān)系。
通過這個簡單又有趣的公式,我就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事確實需要用多種心態(tài)去看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
所以,我在心里告誡自己,以后我在處理與家人,與朋友,與戀人,甚至以后有了孩子,與他們相處時,我會跟自己說,也許我看到的是B,但是也有可能是B1,更有可能是B2。
【無戒365極限挑戰(zhàn)日更營 第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