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上高中時,有一天中午,一覺醒來,已經上課了,急急忙忙向教室跑去。晚上舍友說丟了錢,弟弟是最后一個離開宿舍的,又沒鎖門,所以得賠他30元錢。弟弟也無話可說,認賠。可他不敢和媽媽講,就和同學借,同學媽媽一透露,我媽媽就趕緊去幫弟弟還上錢,安慰弟弟后才離開,回家后好長時間,媽媽都在自言自語:我是不是對孩子太嚴厲了,他寧肯求別人,都不愿告我。我錯了,我真錯了!
我記住了這個教訓。成家以后,我就注意自己管教孩子是否有分寸。我發現,當我過分嚴厲時,孩子的注意力全用來應付我的臉色,手頭的事越做不好。壓得他時間長了,會迎合你的心思,說謊話;會越發膽小怕事;會越不自信……
我趕緊懸崖勒馬。蹲下身子,和他平等地交流,鼓勵他說真話!告訴他:不管遇到什么事,回家說真話就沒事了!多大的事爸爸媽媽和你一起扛!我們這樣說,也反復地這樣做,孩子就快樂起來了,而且越來越自律!
一次他調皮搗蛋,燒人家紙箱玩兒,回家說起,我們就問他錯哪里了?最后認識到這樣做既不安全,又不禮貌,損人不利己。他主動拿本周自己的零花錢還了鄰居。
長大后,我告訴孩子:有的話你不想說,可以保持沉默,但開口一定講真話!孩子欣然應允了,至今我們的溝通很順暢。
在教室里我留心觀察——
有的孩子整理書包反反復復N次也不罷休。一問,整不好書包,回家姥姥會罵的。孩子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很容易導致強迫行為,進而發展強迫性格;
有的孩子看見一只昆蟲就肢解,平時和同學玩兒,出手忒狠。一問,在家里一做錯事爸爸就狠揍他;
有的孩子膽小怕事,過分注意細節。別人都做好作業了,他還在修修補補,反復核對,上課往往不敢回答問題。和家長一交談,才知道家長過分追求完美,盲目而無止盡地提高期望,從而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水準,孩子在強勢的家長面前,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越發膽小、退縮、怯懦;
有的孩子常常想舍棄自我,去討好別人;
有的孩子為了避免受到羞辱,常常更想要放棄努力或者掩蓋錯誤;
等等。
這些常被強制方式限制的孩子,平時得不到放松,一旦逃離父母監管就可能過度放縱,他們始終管不住自己,很難培養自律能力。
許多大人一直認為,小屁孩是無知、莽撞的,要給他們立規矩。有位家長,聽人說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所以她從孩子一歲多,就在各方面對孩子進行了嚴格的管教,天哪!
這樣,許多家長面對孩子時,幾乎不可能產生尊重心理,只知道居高臨下的控制。這么簡單粗暴的方式當然是最好執行了。弱小的孩子們又敢怎么樣?哈哈!立竿見影!
近年來,有人把“虎媽”、“狼爸”式的嚴厲教育當作中國傳統教育來炒作,更讓他們理直氣壯了。還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當狗待”。卻沒有理解我們老祖宗提倡的是“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即家人之間提意見,應該和顏悅色地說,而不要聲色俱厲地批評。其實他們都被坑了!
雖然孩子的緩慢成長給了一些人以暫時的幻覺,可等到“秋后算賬”的時候,家長就會頓足捶胸,哀嘆不已。他親手栽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藥家鑫審被判處死刑后,他的父親藥慶衛在微博中說,我平時管教孩子過于嚴厲,令孩子在犯錯之后害怕面對,不懂處理,最終釀成大罪。這血的教訓還沒有讓我們清醒嗎?
父母的長期的嚴厲管教,會讓孩子不再相信家長,不再相信世界。如果一個人擁有無盡的財富,但他卻不懂得愛別人,愛世界,那么他會覺得自己很貧窮,這與父母的初始愿望大相徑庭的,不是嗎?
美國的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從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這一點來說,懲罰確實管用。但是,其長期效果是什么呢?我們常常被當時的效果所愚弄。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全部來“回敬”我們: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孩子們通常不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做出的決定。然而,他們未來的行為就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中國家庭教育指導師林高龍也指出,在兒童心智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有一個內在的心理平衡機制,比如孩子小時候沒有力量反抗外在壓力,但會無意識或有意識地進行家長不認可的行為,把家長施加的壓力反作用于家長,以達到心理平衡。如果這種平衡機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會形成一種爆發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釋放——很叛逆。這時侯,家長們往往武斷地認為孩子“變壞了”,殊不知其實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的童年期親手種下的惡果。
誰告訴你讓孩子表現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更難受?想想你自己被羞辱被不公正對待時,你愿意心甘情愿地合作嗎?你想要表現得更好了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以任何責難、羞辱或痛苦(肉體上的或精神上的)作為激勵手段,應該讓孩子們在守規矩的過程中,體驗到守規矩帶給他們的快樂與好處,比如贏得了別人的尊重與贊揚等等,這個時候你甚至不用刻意要求他,他也會自覺且樂于守規矩的。經常問自己:我這樣做孩子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勵了嗎?如果是,這種激勵讓孩子感覺好嗎?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
孩子出現問題,遇到挫折和困難,家長應給孩子精神上的撫慰,生活上的體貼,鼓勵孩子通過正常渠道宣泄,以免情緒壓抑,造成心理疾病。這樣,孩子才會逐步學會自我控制。
孩子們要成人成才,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于內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學會自律。
當然,切不可走到另一個極端——嬌縱。嬌縱絕對是對孩子的一種羞辱,并會造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父母的過度愛撫,反而剝奪了孩子的生存能力,會把孩子養成廢柴。
請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做孩子的好朋友好參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