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開始注重碎片化時間的使用。通常碎片化時間就是指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未被計劃的時間,這段時間零散、無規律。兩件事情銜接的過程中的一小段未被計劃的時間,或是人們等電梯時律。兩件事情銜接的過程中的一小段未被計劃的時間,或是人們等電梯時、等公交車和地鐵時、乘車時等一些分散性的時間,這些都是碎片化時間。
一、如何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
緊張忙碌的生活節奏,讓人們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有很多事情想要做卻沒有時間。碎片化時間雖然不起眼,但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話,可以有效提升我們利用時間的效果。
如何有效利用 碎片化時間呢?首先我們得能夠發現碎片化時間的存在,如果我們并沒有意識和發現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中存在那些碎片化時間,利用碎片化時間就無從談起。當我們發現存在哪些碎片化的時間后,就需要思考在這些碎片化時間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讓這段時間能創造價值呢?
古人的三上讀書法,就是一種碎片化時間使用的典范。而我們現代人,因為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可以更加靈活的利用碎片化時間了。現在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一般有以下一些方法:
1.用手機刷微博、微信、知乎,聽得到、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等學習類節目,或者跟朋友聊天、玩游戲,或者聽音樂、追劇和看綜藝節目等。
2.隨身帶本紙質書或Kindle,方便的時候進行閱讀。
3.隨身帶筆記本和筆,或使用有道筆記或者印象筆記等APP,在碎片時間,記錄一些自己的想法,列一些待辦事項清單等。
4.準備個電話清單,都是需要打電話聯系的人。比如公司客戶、家人、朋友,空閑時打個電公司客戶、家人、朋友,空閑時打個電話交流下感情。
5.還可以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個擴展運動或者拉伸動作,鍛煉身體。
在北京工作的小伙伴都知道,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非常久。如何利用好在公交或地鐵上的這段碎片化時間,就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事情。有一段時間,我利用上下班在公交或地鐵上的那段時間按,通過手機或kindle進行閱讀,給自己制定過很多學習計劃,但最終一個都沒有完成。首先,上下班時間的地鐵和公交非常的擁擠,在這種環境下我很難靜下心來閱讀或學習;其次,在地鐵或公交的晃動下閱讀很容易讓我頭暈和惡心。所以我開始思考,還有其它利用的方法嗎?于是我嘗試利用這段時間跟同事、朋友、家人電話或微信交流溝通,增進情感,但時間長了,如果總是找人溝通,人家也會反感。
曾有朋友建議我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這樣就可以節省出很多時間,可以在家中或公司集中精神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這個主意太好了,但因囊中羞澀,始終沒有落實。后來,我想到了改變上下班的出行方式,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變為騎自行車上下班,這樣我就將上下班的時間變成了鍛煉時間。每天往返二十幾公里的路程,雖然會很吃力,會有身體酸痛等情況,但上下班騎行,讓我的身體越來越結實了,也在慢慢地變瘦。騎行讓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上班時間的精氣神越來越足,不僅節省了鍛煉時間,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不要對碎片化時間期望太高
緊張高壓的生活節奏,讓很多人對時間非常重視,渴望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更高的價值,于是這些人非常重視碎片化時間的使用。但碎片化時間一般都很短,而且很對碎片化時間我們所處的環境可能很復雜,并不利于我們專心的思考和做事。如果對碎片化時間抱有過高的期望,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和行為,反而可能適得其反,降低我們在非碎片化時間的效率和產出。
所以我不要對碎片化時間抱有多高的期望,傾向于在碎片化時間做一些簡單、輕松的事情。如果某個碎片時間沒有特別適當的事情可以安排,倒不如休息一下,放空大腦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這樣好過刻意看書、聽東西或者記錄,畢竟時間轉換是需要成本的,進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時間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這件事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沒大腦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這樣好過刻意看書、聽東西或者記錄,畢竟時間轉換是需要成本的,進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時間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這件事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沒了大腦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這樣好過刻意看書、聽東西或者記錄,畢竟時間轉換是需要成本的,進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時間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這件事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沒了大腦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這樣好過刻意看書、聽東西或者記錄,畢竟時間轉換是需要成本的,進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時間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這件事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沒了大腦或者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這樣好過刻意看書、聽東西或者記錄,畢竟時間轉換是需要成本的,進入情境也需要成本,時間短的很就不值得投入精力了。集中注意力這件事也是一種消耗品,消耗沒了,就更難進入狀態,浮皮潦草的看看倒不如不看。
管理我們的時間,首先最重要的是利用大塊兒的集中時間,這些才是產生主要成果和價值的時間。如果我們大塊兒的集中時間都沒用好,還談什么利用碎片化時間呢?
三、利用碎片化時間而不是將時間碎片化
利用碎片化時間工作和將工作時間碎片化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前者是充分利用了可能會被浪費的小塊時間來處理工作上的事情。后者則是將本來整塊的工作時間人為地割裂成多個小塊時間再穿插著處理不同的事情。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等電梯的時候用手機回復了一封工作上的郵件,那么就可以理解為利用了碎片化時間工作。有的郵件需要回復的內容可能很簡單,用手機打幾個字就可以,這種工作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完成,沒有必要一定得到自己的電腦前去回復。 但是如果你本來計劃下午有三個小時要整理一份報告,但是在做報告的過程中你一會兒去看看朋友圈,一會兒用微信聊聊天,工作時間總是被很零碎的私人事情打斷,這就是將工作時間碎片化。 或者是寫一會兒報告又去回復郵件,再寫一會兒又去打個電話,跟人討論一個問題,即使看似一直在工作,但這同樣是將工作時間碎片化的行為,工作效率自然不高。
在《我是歌手3》節目中,李健用的還是諾基亞的藍屏按鍵手機,只有微博,沒有微信,也用不了微信。李健收到過不少朋友的投訴,沒有微信,電話也打不通,只能發短信。甚至有一段時間李健還兩三小時才會看一下電話,連回短信也回得很慢。對此,李健說:“沒關系,時間長了大家就習慣了。我這樣做,是想保護自己的時間,因為通訊工具能帶給你的好處終究是小于它浪費的時間。現在通訊工具會讓所有人的時間碎片化,當需要專注的時候都變得不可能了。像我們創作的時候需要專注。”李健故意不適用更現代化的通訊工具,雖然讓朋友很難跟他取得聯系,但也避免了他在專注時被打擾,避免了大塊兒的集中時間被碎片化。
此外,通過適用番茄工作法等工具,訓練和改善我們的專注力,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我們的時間被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