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尋找心中的“巴拿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寫作整理(一):

從終極問題出發:

? ? ? 首先給自己設立更高的標準,才會有更好的選擇。無論你現在是什么樣的處境,都嚴格要求自己以高標準規范自己,這樣你才可能會走向更好的層次。做事情時間先想想你自己內心深處渴望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以后能夠在哪方面發展。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一個人為自己的內心樹立什么樣的最高目標,什么樣的價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但無論是什么樣的格局我們都需要遵從內心的感受。如果你現在無法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標,你可以回憶下最近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是什么。這些最有意義的事帶來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內心深處所追求的東西。當我們面臨選擇時間,給自己一點勇氣,設立最高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發現更多更好的選項,做出更加完美的決定。

個人反思(一):

? ? ? 自己也會給自己設立高標準但是執行起來總是做不到位,因為自己總是太愛糾結小事。把時間都消耗在了小事上,從而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這是不知輕重緩慢的表現,需要盡快糾正這個問題。做事情時間也總是馬馬虎虎做完很少去感覺內心的感受,可能是害怕吧。每次想事情第一反應都是憂郁,然后是一種無力感告訴自己你什么都不行,你沒有任何東西,這個世界會拋棄你的,然后就不在去感受這件事情讓它趕快消失。這就是為什么自己做事從來不敢去靜下來體會吧,也有部分原因可能是自己懶吧。可是這個東西要怎么才能克服呢?

寫作整理(二):

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

? ? ? 當我們陷入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會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讓我們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如果遇到人生的僵局時,我們可以試試這三種方法: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設別其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可能選項”并進行嘗試。通過探尋我們會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框架,然后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新的框架去探尋更多可能。

個人反思(二):

? ? ? 說到過去的一些東西影響著現在的我們,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中的投射和映射。過去的經歷無時無刻不在控制著我們,我們的害怕、猶豫、逃避不都是過去那些經歷的影響所產生的結果嗎?我們不可能擺脫過去的影響而生活,但是我們不如試試發現他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然后在以后的選擇中去注意這些影響可能帶給我們的局限,然后剖析這些局限創造新的思維模式,去尋找存在的可能更好的選項。

寫作整理(三):

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

? ? ? 當選擇太多時間,我們不如先從源頭開始梳理,重新定義問題。基于重新定義的問題,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使用“窮舉”法去考察每一個因素,然后篩選羅列的因素給其重要性進行權重賦值。最后列出一個表格計算得分。對于主觀意味特別強的情況則不適用此方法,這時還是傾聽自己內心直覺的聲音更好。

個人反思(三):

? ? ? 雖然現在自己沒有遇到過一次面臨太多選擇的時間,但是一次遇到兩種選擇還是有的。但是從來沒有去仔細思考這些事,只是簡單想下就結束了。將這些因素羅列出來不僅能幫助自己更清楚的認識這些選項也能讓自己意識到曾忽略的因素。以前不懂這樣的方法,現在學到了,以后就用起來吧。

寫作整理(四):

人生是持續而反復的構造:

? ?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選擇再選擇的過程,無論你怎么選擇都會留下一些深刻的經歷和體驗成為我們人生中無法改變的印痕。我們的社會所給予的身份更多是外部的期望加于個人身上的,而不是個人自由探索的結果。所以它限制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遵循內心的想法,多想想“我想做什么”、“我未來是誰”、“我還能是誰”。有時間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做一件事,但是發現這個選擇其實是錯誤的,沒有關系不要灰心,勇敢的做出“建設性的改變”。因為這才是人生的常態。當然我們不用否定過去的所有,并把一切都推到重來。而是從過去、現在和未來間建立連接修剪之后重新生發出新枝。無論你做什么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他們或許會在某一個時刻或節點發揮奇效。

個人反思(四):

? ? ? 當面臨人生的困境時,我也感到了非常的無助,看不到希望。但是請記住了你的準則,無論多么苦都不要去違背它們。在面臨困境時間想想你想要的是什么,你想要一種什么樣的工作和生活,而你未來又想要怎樣活在這個世界上呢?現在進行了建設性的選擇后你能否擔負的起那份變化帶來的窘迫呢?如果現在不去重建再過幾年再去重建你又會面臨什么呢?那時和現在相比你又能否更加承擔的起呢?有些東西會伴隨著你的一生,在某些時刻它們會蹦出來幫助你,請善待它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