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把《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看完,再從頭回顧作者舉的的兩個例子,“群論”“邏輯論”來類比說明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反復咀嚼,少了一份剛讀這兩個例子時認定的生硬和簡單,越發覺得貼切。
這本書分析了問題產生的三種原因:一種是想當然的簡化問題,另一種是烏托邦癥候群,還有一種是不起當的行動。尤其是,烏托邦癥候群,有可以劃分為悲觀/樂觀/過程主義,都是不切實際,不結果導向的表現。
針對以上原因導致的問題,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問題/分析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實施反饋。似乎有個太死板和教條化,要是生活的問題,都可以這樣清晰描述,清晰給出一個模板似的可以做成PPT的解決方案,那還是生活嗎?特別是,作者提出的,用不相關話題來干擾思緒以打斷問題前提造成第二序改變,不是很認同。
雖然有些地方不是很了解或認同作者的觀點,但是以“變與不變”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的形成和解決措施,還是給我一些啟發。問題的形成,很大原因在于因為情緒潛意識等原因沒有走出“群”,只是抱怨抵抗,而不是積極思考問題形成的原因,從源頭上解決,促成第二序改變。這種理解,尤其對于人際關系造成的問題,特別適用。很多人事,把握住人際關系中的本質,而不是簡單的反抗是反映,會有效。
此外,本書最大的收獲,是進一步意識到,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想要不斷進步,就需要不斷付出。
成長類型的變化,需要持續不斷的付出;一旦你自滿了,不付出了,那么就走不出當前階段的群,更無法再進入到下一個更高階段的群。從小到大,似乎小學成績最好的人,到初中成績就不是最突出的了;中考第一名進入高中班的同學,最后只是中上分數線的高考分數;而大學室友是當地的高考狀元,打了四年游戲后只能延畢。而我,似乎一直只是徘徊在前十名的樣子,沒有強烈的第一名的欲望,只是對知識的渴求和滿滿的上進心,最后都還有不錯的結果。我想,不同階段優秀的同學,有的因為家庭條件不錯,得到很好的啟蒙和教育投資,因此成績領先;有的確實家庭條件不好,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有的則是背負著家人的期待而努力讀書……因外界助力而優秀,自己缺乏持續的“上進心”,這種被動優秀是難以持續的,總有家長力量不能達到的地方,而那就是上限;因為功利心而付出,當達成了一定的目標,汲汲于眼前小利,動力自然不足以推動更遠的路;因為親人期待而付出,最終結論總是那么累,終有一天,小我爆發,是上是下還是拼內在……結合身邊的人事,持續的第二序改變,尤其是成長性的改變,更多需要個人內在上進心的推動;一旦你懈怠了,你就開始下落了。
這本書作者分享了很多心理咨詢案例,從中一窺作者的溝通技巧,也提高了自己的溝通能力。“用對方喜歡的語言偏好去表達”,很多時候,用對說話的詞,會讓人覺得親切,進而獲得別人的好印象和信任。“真正最難的是影響一個人真的去做”,成功的說服,要看結果;改變一個人的固有觀念,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不要把敷衍和將就認定為成功的溝通。
是走不出現階段的群,還是努力突破限制,進入到下一個更高級的“群”,需要向未來看,從今天開始作出第一序改變。
最后,作為一個自我評價者,發現讀書打卡群,對我最大的幫助真的是為了拿回錢而讀書。但是這種任務式的讀書和我本來提升自我的自由式讀書心愿是背離的。希望通過打卡可以養成讀書的習慣吧。沒時間,工作忙,心太累,都是我給自己的接口,重復第一序變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