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好,我們又見面了,想和石老師一起吃唐詩嗎?這個吃唐詩呀,就像你吃到一個很好吃的東西一樣,你要咬一咬,嚼一嚼,品一品,然后呢還要等它消化消化,讓唐詩成為你身體需要的營養,陪你們更好的成長。
今天我們一吃嘗嘗清明的味道吧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朝晚期詩人杜牧的一首詩。它的意思是清明時節蒙蒙細雨紛紛揚揚下個不停,趕路的行人思親之愁被雨淋濕后更是愁斷了魂,令人傷感。詩人想找個酒店歇歇腳,又不知往哪里走,剛好碰到一個牧童,他問這個孩童哪里有酒家?牧童用手一指,就在那杏花深處的小村莊。
清明是24節氣之一,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風俗習慣有掃墓,踏青,插柳等等活動,這是一個祭奠亡靈的日子。
公元844年,杜牧在池州擔任刺史,有一天他的心情不好,就出去找酒喝,剛好這一天是清明節,正是人們祭奠亡魂的日子,他看到路上的行人心情比較沉重,和杜牧這個時候郁悶的心境剛好相吻合,所以,觸景傷情就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后兩句,他想借酒澆愁,但是苦在找不到酒喝,所以就問一個孩童哪里有酒家呢?孩童遠遠的指了指那杏花深處的小村莊。
現在大家都知道有一種酒叫做杏花村酒,因為一首詩成就了一個品牌。可是杏花村牌的酒出名的是在山西的汾陽,而不是安徽的池州,現在這個杏花村這個商標被分成了兩部分,如果是酒的話,就是山西的杏花村,如果是玩兒的話,就是安徽的池州。安徽池州這個杏花村就是當年杜牧當刺史的地方,這是一個山水相依的江南水鄉,這個地方因為有了這首詩,所以就被打造成了4a級的風景區,有機會可以去玩喲。
最后呢說說它的作者杜牧,他是晚唐時期的詩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的爺爺叫杜佑,是朝中的宰相,也是學者,寫了許多文章。杜牧很自豪有這個這樣的爺爺。他的爸爸杜從郁,雖然沒有他的爺爺出名,但是也在朝中做官。杜牧從小飽讀詩書,博通經史,26歲就考中了進士,然后就四處做官,他還在洛陽做過官呢,期間,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在晚唐時期,他的文學成就很高,他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