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小學生心心明年就要升初中了。最近報名參加了幾場初中的校園開放日,先看起來。
上個周末帶心心參加了區內三所公辦初中的校園開放日。
之后和爸爸交流了一下小升初的目標,自己又做了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公立初中印象:良好的硬件設施
三所學校都是本區的一流公辦。硬件設施非常棒。漂亮的校舍、大操場(B家的操場不大,被居民樓隔斷了),生物教室、化學教室、物理教室,一應俱全。各種標本、實驗設備配套完備。還有計算機教室、各種興趣社團。
A校有一間漂亮的圖書館,有十幾排的藏書,寬敞明亮的閱讀空間。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小型圖書館了。
生物教室里面放了顯微鏡,小朋友可以觀察細菌。櫥窗里面有各種標本陳列。
B校物理教室里面有3D打印機,老師當場演示打出3D的巧克力模型。有一個很大的車模教室,好幾輛車在軌道上飛奔,男生的最愛。
C學校的生物教室里面有尼莫(嗯,就是小丑魚)、有兩只可愛的小倉鼠、有塑封的機器,可以當場把樹葉塑封起來,小朋友們排隊體驗。
心心特別跑到操場去撿了一片樹葉,可惜中午再過去教室的時候,塑封體驗活動已經結束了。
然后聽到幾位老師們在聊,說,今天也是第一次進這個教室,挺有意思啊,以后建議學校搞些親子體驗活動,讓教工子女也可以過來體驗。
學校有一間很大的“心理咨詢室”,里面環境很好,很寬敞,墻上掛了兩幅著名的心理學圖畫。一副是找一找畫中有幾個人、還有一副是“立體”畫,我和心心研究了半天。里面一間小房間有一張放松椅,心心躺上去體驗了一下。不過她表示不怎么放松,因為一圈人在圍觀她,哈哈。還有一間“情緒發泄”室,里面有假人模型可以被打,還可以大喊大叫。
心心現在所在的小學也有心理老師。現在中小學校開始重視學生的心理建設,真是一個好消息。
A、C學校都有天文社團。有望遠鏡和相關的課程(可以參加興趣小組)。
各校都有文藝和體育特色。有的有影視藝術團、舞蹈團。有的有樂團。有籃球隊、排球隊。
兩天看下來,最大的感觸就是,比起我上初中那會兒,各種條件實在好太多了。從學校的建設可以充分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心心表示最喜歡A校,因為覺得氛圍好。我也最喜歡A校。和幾位學生志愿者聊天,覺得他們心態都挺好、很開朗,愿意交流和分享他們的學習心得,也表示很喜歡這個學校。相對而言,B校的學生感覺比較嚴肅、不茍言笑。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A校的入口處,四位大隊長志愿者分別站在校史介紹牌旁,等待接受家長的咨詢。前面的家長都是問一下學校情況,大隊長們很大方地做了介紹。逗逼爸爸走過去,指著墻上的校歌,對大隊長說,“能不能唱一下你們的校歌啊?”那位大隊長當場崩潰了,忽然靦腆起來,用手抓抓后腦勺,一時不知該怎么回答。
小心心笑shi了。
爸爸,請您嚴肅一點,不帶這樣捉弄初中生的好不好。
總的來講,三所學校都非常不錯。
我對擇校的思考
由于是公辦學校,都是采用劃片入學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特長生招生名額,比如樂器、舞蹈、體育,等等,每個學校都不一樣。
所謂的“很少”真的是“很少”哦,大概就二十幾個名額。老師直接回答:特長生錄取率是很低的。我想補充一句:你懂的。
由于每位學生只能報名選擇一所公辦學校的特色班,所以要非常仔細地思考。
這里有幾個思考。
買學區房不僅要看小學,還要考慮對口初中。我們的小學尚可,可是對口的初中非常的一般。
進一步思考,事實上,還是要進民辦的初中。參考2016年的中考結果,區內第一塊牌子的民辦初中重點高中率是160多名學生,而第一塊牌子的公辦初中的重點高中錄取率是20名學生。這差距不是一點點大。可以想到的是,這20名學生,幾乎都是來自于公立特色班。因此,即使劃片、搖號進入公立的普通班,事實上意義并不大。
再進一步,要進民辦小學。最好進那種有對口初中的民辦小學。不然,到了四、五年級,還是很糾結。
想了那么多,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呢?
民辦小學->民辦初中->重點公立高中->重點大學(國內、國外)->然后呢?研究生博士?還是就業?或是創業?
如果從這個“終極目標”往前倒退,是不是真的需要千軍萬馬去擠這些“名校”呢?要不要參加這樣、那樣的課外補習班呢?
每位父母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可能在不同階段的答案也會不同。
我的答案是:支持孩子成為她想要成為的人、讓她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現階段的方法是:
1.** 給她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2.** 觀察她**
3.支持她
選學校時,我在選什么?
英國教育家、 牛津主教約翰 ? 紐曼(John Newman)在一次講演中講到,
“如果讓我必須在那種由老師管著、選夠學分就能畢業的大學和那種沒有教授、考試,讓年輕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學習三地年的大學中 選擇一種,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為什么呢?我是這樣想的,當許多聰明、求知欲強、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銳的年輕人聚到一 起,即使沒有人教,他們也能互相學習。他們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鮮事物并且學會獨到的行為判斷力。
俞敏洪在給吳軍的《大學之路》寫序時引用了上面這段話。他說:
紐曼的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上大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為什么我們不僅要上大學,還要努力上名校不可?原因很簡單,要與優秀的人同行。
這里說的是大學,對于小學、初中、高中,這一路走來,都同樣適用。
選學校,實際上是在選同學。
相對來講,那些名校里面的學生素質會高一些。
首先,這是由學校本身的篩選機制確定的。太差的學生,進不到這個門。即使家長托關系,一般來講,孩子本身的素質還是要過關的,學校也是要考慮升學率的。
其次,那些不愿意接受劃片進入一個普通中學的家長,多多少少是對孩子的教育有一些期望、有一些的想法的吧。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大概率上應該會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吧。
有一種說法,說“好學校”競爭激烈,孩子可能過得不開心。孩子在普通學校可能過得更加開心。說某某孩子放棄了競爭激烈的民辦學校,去了普通公辦,成績領先、人也更加自信了。巴拉巴拉。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所謂“雞頭”、“鳳尾”的變體。
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說法。
從正態分布的角度望過去,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出于一個平均值,我的意思是,在你所接觸到的小圈子里面的“平均值”。
尤其是小朋友。事實上大家的起步都是差不多的。除非那種真的天賦稟異的小朋友。
這樣說起來,如果孩子進入一個“菜小”,他是“菜小” 的平均值。在一個好學校,就是好學校的平均值。那么,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盡量在一開始的時候,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環境”。雖說好壞相對而言,也可以參考社會的標準,簡單粗暴。他可能不會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個,但通常情況下,也不大會墊底的。
如此,小朋友會習慣和其他優秀的小朋友在一起,和他們交朋友、向他們學習。不知不覺會養成很多好習慣。
同事和我說,他的孩子小學、初中的時候就喜歡看一種類型的書,就是:兒童文學。比如馬小跳什么的。他一直建議孩子要拓寬一下知識面,看看不同類型的書。可是孩子一直沒有行動。當孩子進入一所重點高中,發現為什么其他同學在討論的書“我都沒有看過”,立馬意識到自己的知識面窄了,主動去找更多的書來看。
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只有孩子自己真正“要”,她才會付出努力。父母講一千次也沒有用。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我想到的方法就是:
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愛學習,家長自己要愛學習。自己刷朋友圈,叫孩子趕緊做功課,聽著也不make sense吧。
盡力讓孩子進入一個好的環境。這里只想說,“盡力吧”。
最后才是各種育兒技巧。教育也是要不斷學習滴,沒有人生下來就會當父母。
心心,媽媽有一個問題問你:“當你進入到一個優質的圈子,當你身邊有很多優秀的小伙伴,你倒是想和他們交朋友,可是,人家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
想一想,答案在文章末尾。
一杯蘋果汁
周六參加完校園開放日,我們帶心心在披薩馬上諾吃東西。心心點了她最愛吃的兒童套餐,她最愛奶油意面和蘋果汁。
結賬離開的時候,我發現兒童套餐里面的蘋果汁幾乎沒有動過,就問她,“怎么不喝呢?”
心心說,“因為我后來喝了很多好喝的蘋果汁,今天再喝這個就覺得不好喝了。”
我那起來嘗了一下(以前都是她喝,我從來沒有機會喝),很甜,顯然就是糖漿沖泡出來的。
是呀,小朋友知道了什么是“好的”,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不好”。
喝多了真正得鮮榨蘋果汁,再喝這些糖漿泡得就自然知道不好。
學習環境也是一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環境的選擇很重要。所以才會有孟母三遷。
上面那道思考題的答案
再來看一下問題:“當你進入到一個優質的圈子,當你身邊有很多優秀的小伙伴,你倒是想和他們交朋友,可是,人家為什么要和你交朋友呢?”
查理·芒格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說:“我非常幸運,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
我很晚才看到這句話。當時的感覺,引用笑來老師的一句話:我知道了捷徑,可惜早已身不在起點。
所以,心心,你今天讀到這句話,媽媽希望你可以真正理解它。一時不理解也沒有關系。多讀幾遍,把它記下來。
輕松一刻
今天從校園開放日講起,絮絮叨叨,思路有點散亂。當父母的可以理解吧。
孩子教育是終生的事,小升初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盡人事,聽天命。即使最終采用了電腦派位的方式,也不是世界末日。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關于孩子教育,我正在路上。希望和大家交流。
今天的話題比較沉重。結尾來個輕松點的。分享心心的美術作業。大家猜猜,畫里的這個小動物是什么呢?它在干什么呢?
請在下面留言。答案下期公布。
測測你的童心指數。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