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年,大姨跟小姨最大的區別,是比小姨大一歲。十來年后,她倆最大的區別是:小姨成了千萬富翁,大姨淪為柴米油鹽而焦頭爛額的窮人。
01
十九歲的小姨單槍匹馬闖深圳那年,大姨已經在本地一家商場做了一年售貨員。
出發前,小姨曾力邀大姨同往。希望趁著年輕,姐妹倆一起出去闖蕩闖蕩,打拼一番。城市大,機會也更多呀--萬一又闖出一條路了呢!就算闖不出什么名堂,也不會損失什么。也算闖過江湖,看過世界,開了眼界,長了見識。
大姨吭吭哧哧地搪塞著,其實是不樂意。也是,上個世紀90年代,工作機會就像寒冬里的花兒一般稀少。就這售貨員工作,都還是老爸放下老臉托了人情才謀到的。
把這份穩穩妥妥的現成工作給扔了,要背井離鄉,遠離所有的親朋好友,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面臨茫茫莫測的前路,光是想想都頭皮發麻。
02
小姨挖到的第一桶金,是在租房中介。
上個世紀90年代,大量外來人口蜂擁而至,匯入到這座創造了“深圳速度”的年輕城市中,滿懷夢想開始一段淘金之旅。
在多次租房的經歷中,小姨敏銳地發現到這個行業蘊藏的巨大商機。下班后的休息時間,她幾乎都泡在租房中介的店面,咨詢、攀談、打探……跟老板熟悉之后,在客人盈門時還主動幫忙接待。一來二去,逐漸把這行的門道摸了個門兒清。
一年之后,小姨的店面正式開張。
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又在LED行業方興未艾之際果斷介入。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小姨早已躋身千萬富翁俱樂部。她白手起家的輝煌創業史,多年來一直為親友們津津樂道。
而大姨,則在最初打工的那家商場因經營不善垮掉之后,輾轉打過多份工:在鄉村小學代過課,在小企業做過電腦打字復印,在保險公司做過保險銷售員……對于大姨來說,不管做什么,都只是替老板打工,為自己掙一碗稀飯錢而已。至于職業培訓、學習嘛,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不必當真。
管理的嚴苛、老板的刻薄、工作的不穩定、生活的艱難……窮人的日子,充斥著柴米油鹽的計較和酸楚。大姨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職場原則:掙多少錢,做多少事。
03
企業初具規模后,小姨邀請大姨到自己的企業來幫忙。考慮到大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小姨的話說得很委婉:異地他鄉,身邊特別需要一個信得過的人來協助自己。
事實是,小姨是個特別重情義的人。大姨這么些年來的艱辛和失意,小姨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她想把大姨弄到身邊來,親自帶帶她,并利用自己打拼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關系,一步步為她物色合適的創業機會。
對于小姨的成功,大姨一直不怎么服氣,認為小姨不過是運氣好而已。大城市嘛,機會肯定比家鄉小縣城多得多。不過,最后還是被小姨說動了心,終于決定要挪挪窩,走出去看看了。
對于怎么“帶”大姨,小姨花了不少心思,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循序漸進的“進階計劃”,包括學習粵語、熟悉企業的運營、了解重要客戶并厘清各條關系、學習管理學……
大姨初來乍到,氣還沒喘勻,就被小姨安排各種學習、培訓,心里老大不痛快。
“在校讀書,學不學也許可以隨心所欲;打工時學不學也可以自由選擇;但如果想要創業,想要自己當老板,那就必須逼著自己去各種學習--老板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這是小姨給大姨上的第一課。
幾天后,小姨給大姨抱來兩本厚厚的管理學類書籍,要求她利用休息時間,花兩個月看完。
已經快十年沒看過專業書籍的大姨,火爆脾氣差點炸了:“我到你這兒來是做事的,管理是老板你的事!還有,我的業余時間我做主好吧?”
大姨還常跟我媽吐槽,說小姨管這管那,連休息時間都給安排滿了,還不如在別處打工來得自由舒心……
半年后,大姨打道回府,在家鄉小縣城一家旅游公司找了一份計調工作,重新過上了為微薄的工資辛苦奔波的生活。“窮人的日子么,還是拿多少工作,做多少事來得實在。”大姨長長地吐出一口自由的氣息。
03
大姨想跟朋友合伙開時裝店。店面都物色好了,就是啟動資金湊不齊--好幾萬呢!而當時,大姨年收入不過一萬左右。做基層公務員的我媽也一下子拿不出這么多錢,于是告訴了小姨。
小姨不計前嫌,主動向大姨打聽情況。
原來,大姨有個在時裝店打工多年的朋友季姨,銷售能力很強,業績特別耀眼。雖然深得老板器重,但她不愿一輩子替人打工,想盤個店來自己做老板,苦于資金不夠。
跟大姨一聊,兩人一拍即合,基本談好了合作框架:出資:大姨六萬,季姨四萬;風險和分紅五五開;季姨負責進貨、銷售等常規運營,大姨只負責管理資金、賬目,平時可以照常在旅游公司上班。
小姨詳細了解了季姨的銷售能力、對女裝的審美品味以及人品之后,對這項合作表示贊同,并慨然為大姨出資六萬。
裝修花了一個月左右,時尚女裝店正式開業。
不得不說,大姨的合作伙伴季姨真的是個人才:她選中的女裝品牌“嫵季”在本地極有市場,幾乎把二十至五十這個年齡段的女買家一網打盡。
一時間,上“嫵季”買買買一度成為這個小城的時尚和榮耀。季姨不僅自己特別擅長招徠客人、抬價捂價,又招聘了一個年輕女孩子,稍加調教,竟也在短短的時間里,就成為店里的得力助手。小店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火爆異常。大姨每晚去店里結賬,只要愿意,數錢真的可以數到手抽筋。
半年多的時間,投入的成本全部回來了。接下來,就是利潤與日俱增、財源滾滾而來的收益期了!那段時間,大姨走路都帶風,嘴里的小曲兒就沒歇過聲兒。
小姨替大姨高興之余,心有隱憂。但她吸取了教訓,只是不動聲色地提醒了大姨一句:選擇合作,就是選擇了信任。大姨沉浸在賺錢的狂喜中,對小姨的話只當微風輕輕吹過。
也有朋友吹耳邊風:“店里進貨、銷售你都沒有參與,季姨會不會……”大姨聞言一愣,一琢磨:此話在理。從此多了一塊心病。
一天,大姨下班時,跟一個提著“嫵季”專用紙袋的女子擦肩而過。鬼使神差地,她又倒了回去,跟女子搭訕,夸贊新買的衣服有品,并趁機記下了衣服的貨號,問到了買價(折扣價)。
晚上對賬的時候,她不動聲色地查看了賬面上這件衣服的售價,發現比她打探到的價格少了30元。大姨一下子呆住了,腦袋“嗡”地一聲,仿佛變成了別人的。
一件30元,十件就是300元!一年下來是多少?賬不可細算呀!更嚴重的是:銷售環節可以高賣低報,那進貨環節也可以低進高報呀!好你個老季,我把你當朋友,你卻背地里把我當傻子!
又急又氣的大姨打電話給小姨,滿以為小姨會跟自己一樣氣得跳腳,哪知小姨卻云淡風輕地說:“人之常情啊--店面的進貨、銷售都是老季在打理,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呀!”
“你怎么還幫這種良心給狗吃了的人說話? !”大姨簡直快氣炸了。
“與人合作,眼睛里要揉得下沙子。求同存異,合作才能長久。”小姨不疾不徐,繼續分析道:“雖然你比她多出了點錢,但店面的大小事務都靠她打理,又沒有給她開工資。時間長了,她肯定會有吃虧的感覺,背地里做點手腳也很正常。這些不用計較,只要每年你都有錢賺,這才是硬道理。”
“你說得倒輕巧!她黑店里的錢,我就不服這口氣!這個理兒我一定得找回來!”認死理的大姨盛怒之下,完全聽不進去。
兩個合作伙伴開始了激烈的爭吵,季姨的理由跟小姨的分析如出一轍,還以退出作為要挾--她吃定了大姨一個人撐不下店面。
一周后,兩個人的合作宣告破裂。季姨分期支付了大姨三萬塊的“分手費”,正式獨掌店面。
正值時裝店異常火爆的那幾年,精明能干的季姨少說也賺了一兩百萬,成功地跳出了窮人的圈子。
而大姨的三萬塊錢,到手后不到兩年就花光光了。直到現在,說起這事,大姨還一臉懊喪,悔當初沒聽進小姨的忠告,白白地替他人鋪平了致富的坦途,自己卻一直在柴米油鹽里煎熬,品嘗著窮人的心酸和悲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