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標準價和實際價
From: 吳**
Sent: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8:58 AM
To: Mike
Subject: 關于標準價和實際價
Mike,
記得 6月份去你們那里培訓的時候,因為標準價和實際價,我們還討論了一會,當時我說用實際價的多,您說標準價的多,當時我還不太相信,真是慚愧,其實是我的經驗和理論水平還不夠。現在了解了一些別人做過的案例,總結了一點東西,和您共享之。
<<實際成本法與標準成本法 >>
中國的會計法規,認可的是實際成本法。大多數外資企業和國外 ERP軟件,均要求標準成本法,外資企業通常被要求會計體系符合中國會計制度要求 (通常是實際成本法), 同時提供國外母公司的報表要求 (通常是標準成本法) 。
標準成本核算體系的 ERP系統設計思路:
1、業務數據按單據設計規則,在保存或審核確認時,即自動生成會計憑證,保存在業務系統的憑證庫中,如果業務人員要修改業務數據,會計憑證也隨著業務數據的變化而變化;
2、采購差異數據、生產差異數據的匯集,是利用業務系統會計憑證傳到總賬系統中后,財務歸集計算得到的。業務系統不進行成本計算,只作標準成本數據搜集、分析、匯報與管理;
3、業務數據,必須在作業開始前,先制定出相應的標準數據,如標準工時、標準成本等;
這3點,在實際成本法核算體系下,肯定不好用。當然,實際成本法也有一套類似的管控方法。
但是均是在實際業務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與總結后,再用之檢查和指導業務。按照辯證法的觀點:
實際成本法是先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循環。而標準成本法,是先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循環。
有人問如果一切按標準成本進行,沒有真實的成本,那他如何進行產品定價?如何知道真實的產品毛利潤?如何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漏洞 ? 如果一切都等到看經營成果“本年利潤” (本期利潤) 時,不是晚了嗎?如果看到虧損或銷量不好時,再調整價格,會對市場及客戶心理造成什么影響?
標準成本是通過計算材料、人工、費用的構成的基礎上得到的,代表了一個特定企業的生產、
工藝及現場水平,標準成本水平一般來說,就可以當成市場定價的成本水平。 外企特別關注的不是成品的標準成本,而是原料的采購成本 (很多外企有這個實力做到。內部生產過程的消耗是可控的,而外部市場變得不可控;管理的重心發生了轉換。 ) 而成品的成本,是根據BOM構成、工藝路線、工資水平等計算得到。月度損益計算,銷售收入減去銷售產品的標準成本,還減去當月產生的各類差異(包括采購差異和生產差異)。這種差異處理方式,在實際成本法中是不被允許的。在標準成本法情況下,這些差異是要直接被轉銷到本期的損益中,而不跟著物料庫存和消耗走。實際成本法中,差異也同樣計算出來,但必須在物料消耗時,按物料消耗的費用承擔對象進行分攤,故不被認同。 標準成本并不只是來做為考核與分析的尺度,還有可以應用于核算。
祝中秋節快樂 !
致
? ? ? ? ? ? 禮
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