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我對城市的好感度。
比如說臺北,樓不高,路不寬,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有的一樓幾乎都是飯店,走在街上飄著暖暖的香氣,
臺北有日料一條街、咖啡一條街、面包一條街、海鮮一條街……
更別說入夜后的大小夜市,就算路不熟也沒關系,下了公交車跟著人流,聞著味兒就能找到。臺灣小吃屬于腦洞開得特別大的那種,不會出現一條街都在賣麻辣小龍蝦和火鍋的情況,每個店主都在絞盡腦汁想新花樣,所以才有機會見識大腸包小腸、面包包面條、棺材板兒加芝士這些奇奇怪怪的物種。
最近也愛上了上海,我覺得無論是《歡樂頌》、《小時代》還是《蝸居》都沒有展現上海的精髓,看完這些電視劇只知道上海的房子老貴了,吃的老貴了,一點都不可愛。上海的味道在小巷子里,走在老街上才能體會到什么叫“魔幻現實主義”,街的盡頭聳立著金茂大廈或新天地的霓虹,街兩邊卻是上了年紀的扦腳店、剃頭店、小得不能再小的蒼蠅館子。館子的店招難看得要死,里面只有三桌位置,桌子椅子油膩膩臟兮兮,老板娘親自掌勺,絕不笑臉迎人,點得少了吃得慢了還得白眼瞪你,多拿根牙簽都得小心翼翼。菜不貴可是新鮮,去得晚了都得乖乖在外面站著排隊。
這樣的館子,我肯定是不敢貿然進去的。以前去過上海很多很多次,吃了很多很多次,單這次逛得特別來勁,因為總算找到了幾個“老上海”,帶我走街竄巷,遠離了商場和大眾點評網。吃完以后,我發誓,他們在我朋友排行榜的地位已經竄升到“置頂”地位了。你會因為吃愛上一座城,也會因為吃愛上一個人。
我第一個老板,跟了他四年,整整四年,聚餐只去一個餐館,點同樣的菜。每次他大方地說要請客,同事們逃走的逃走,裝病的裝病,寧可加班也不愿意前往,實在是吃膩了吃吐了,再好吃的東西也禁不住一遍遍吃那。
另一個老板更好,餐館也不去了,加班就隨便叫個外賣,更多時侯吃包薯片對付一下,他對吃的,連講究的心思都沒有了。
勢均力敵的對手,不僅需要出現在職場上,愛情里,也要出現在餐桌上!
要吃到一塊多難啊,你們需要在吃的品類、數量、時間、價位……上達成高度統一,還包括對環境、服務、附加值的共同挑剔。最最重要的是,對方得熱愛吃這件事本身。
有些人,跟Ta一塊兒吃飯就是完成個任務,不管那個地方呆了多久,臨到要吃飯的時侯都表現出夢游一般的游移:你看你想吃哪家?你想點哪個菜?所有表情都在說:我跟這家店不熟,我跟這道菜不熟,我跟服務員不熟……
另一些人,不管和Ta吃什么都開心,Ta能告訴你找了多久才找到這么個地方,里面有什么最好吃你一定要嘗嘗,這里的老板多有個性多有故事……看到Ta兩眼放光地舉起筷子,你就覺得這頓飯值了。
貌似是個吃飯問題,其實這里面的決策過程相當復雜,一個吃到一塊的朋友,起碼體現出如下優秀品質:
1、對新鮮事物的探究能力
對吃都不好奇了,人生的樂趣起碼少一大半吧。
2、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方圓百里,那么多老店新店,各種口味如何挑選,可是個大數據分析的大活兒。
3、對細節的講究程度
同樣一塊肉絲面,賣十幾塊還是幾十塊,差別就在那一點點細枝末節上。
4、長期的積淀和實證的態度
好吃不好吃,看文字和圖片都沒用,得靠肉身一口一口去試出來。
5、樂于分享
覺得一樣東西好吃,有時候不僅因為食物本身,還因為那里喚起了你對食物的美好記憶。吃的是飯,交換的是背后的經歷、經驗和人生。交朋友,吃到一塊就算不是必答題,那也一定是加分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