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議制:
1、含義: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
2、確立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突破專制統治的束縛
3、確立過程:曲折、反復。
4、基本特征:選舉和議會立法
5、形式各不相同:英國、德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和美國、法國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
6、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確立的歷史作用:
①日益健全的代議制度調節、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
②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③在政治體制上是對君主專制政治的否定和替代,這種代議模式擴展到了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影響深遠。
?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688)
?
一、“權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影響深遠)(1640~1688年,曲折歷程)
內容: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確立了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
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影響:①“光榮革命”后,英國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長期穩定發展時期。
②為工業革命的進行提供了政治前提。
③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深遠影響,開創了一種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道路。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內閣的由來:“光榮革命”前樞密院是國王的最高咨詢機構。
2、“光榮革命”后內閣取代樞密院成為國王直轄的最高行政機關。
3、首相制度的形成:①喬治一世時,國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慣例
②1721年沃波爾擔任財政大臣,成為事實上的首相。
4、責任內閣制:① 內閣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② 如果議會對政府通過了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③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由議會產生(下院多數黨)并對議會負責,故稱“責任內閣制”。
5、確立時間:18世紀中期。議會取得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控制權;國王“統而不治”,英國成為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三、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國王雖然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但是“統而不治”。
2、議會至上,擁有立法大權;
3、內閣對議會負責。
?
?
?
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
一、美國1787年憲法
1、主要原則
(1)聯邦制 原 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各州仍保留一定的州權。
(2)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相互獨立,相互制約。
(3)人民主權原則:規定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2、“三權分立”的表現
(1)國會 (立法權)
組成:參議院??? 議員: 每州2名。?任期6年??
眾議院??? 議員:與各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權力例舉:①只有國會有宣戰權。②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必須要得到參議院的批準后方可生效。③國會擁有彈劾總統權。?
(2)總統 (行政權)
產生方式:選民間接選出,每屆4年。???
地??? 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總司令。
權??? 力:①有權提名并經國會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直接領導政府。
②對立法有否決權。(但國會復議后以2/3以上通過即有效)
(3)最高法院(司法權)
產生方式: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任命,但需經參議院批準,終身任職。???
權??? 力:擁有最高司法權,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3、評價1787年憲法
進步意義: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權力的制約與平衡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這部憲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和,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有利于形成全國性的市場,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又使這個新國家有可能維持足夠的權威和軍隊來維護國內的統治秩序,應對外來的威脅,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③在中央權力加強的同時,各州還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擁有一些州權。這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到好處地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局限性: 打上種族歧視烙印。如允許奴隸制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印第安人擁有與白人同等的權利。
?
?
?
探究: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美國總統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行政權總統首相\內閣
立法權國會議會
權力中心總統議會下院
主要特點三權分立君主虛位,議會至上
相同點1. 選舉???
? 2.議會立法
?
3法國共和制的(1875)
一、確立: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史稱“一票共和”
①共和政體的確立是法國工業革命完成后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期的必然結果。
②使法國共和政體在法律上得以確立。
③“一票共和”說明?;庶h勢力仍很強大,共和政體并沒有因為1875年憲法的頒布而鞏固
二、法國1875年憲法的內容:
總統: 最高行政權、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職7年。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
議會: 兩院制,立法權。
參議院間接選出,有權否決眾議院通過的法律。內閣對參議院負責。
眾議院由普選產生。眾議院可以提出并通過法案,但受總統和參議院控制。
內閣: 由總統任命,總統命令必須經各部部長副署。總統和內閣對議會負責。
三、德意志的統一
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特點:①一個主要邦國:普魯士;②一個主要人物:俾斯麥(“鐵血政策”);
③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
3、完成:1871年
4、意義: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
5、局限: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
?
4、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一、 政體:君主立憲制。
二、內容:
⑴皇帝:帝國元首,掌握最高權力,統率帝國軍隊,可以召集和解散議會。擁有任命官吏、創制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
⑵首相:政府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在內閣中擁有絕對權力。
⑶議會:兩院制,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①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普魯士操縱著聯邦議會。
②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但作用很小。
三、評價:
積極: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有利于德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并使德國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局限: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形式上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憲法特點)。.
探究:1、法國的總統共和制與德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同:兩國議會實行兩院制,都行使立法權,國家元首行使行政權,都是本國軍隊最高統帥。
異: ①德國議會權力較小,只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法國議會的立法權更為獨立。
②法國國家元首要對議會負責;德國國家元首不對議會負責。
③法國總統任命內閣但其行政權受到內閣制約;德國皇帝擁有絕對的行政權,首相由皇帝任命并主持帝國政府,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代議制的特點
(1)英國:以君主立憲為主要特征,國王(君主)“統而不治”,只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議會擁有立法權,行使國家最高權力;內閣是中央行政機關,對議會下院負責。
(2)美國:美國代議制實行典型的三權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國會、總統、聯邦法院執掌,三個部門行使權力時,彼此互相牽制,以達到權力的平衡。但總統權力較為突出,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
(3)法國:總統執掌行政權,但權利受到議會的限制??偨y和參議院的權力大,是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妥協的結果。
(4)德國: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但君主是實,立憲是虛。
?
?
3、哪些因素促進了近代歐美國家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①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力量的迅速壯大
③思想基礎:啟蒙思想促進了人民思想的解放
④政治前提: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4、如何評價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
積極作用:①從法律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成果;②調節、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③保證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④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想由理論付諸實踐;⑤推動了世界民主化進程;(還擴展到了亞洲); ⑥是對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否定;
局 限 性:①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因相互牽制而導致效率下降;
②政黨斗爭不斷;
③仍然是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代表。
5、據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認識?
①民主制的確立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政治保障;
②民主化進程是是一個漸進性和曲折性的歷程;
③民主的本質就是在一定階級范圍內的相對平等;
④民主的完善不是統治者恩賜,而是人民群眾長期斗爭的結果;?????????
⑤民主取代專制,法治取代人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的主要特征(即近代化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