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73,7-18-2,離婁章句上18-2》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辛未日,三月十八,2017年4月14日星期五。
? ?上一節,孟子講解了君子不會親自教育子女的道理,一是情勢上行不通,二是父子關系會受損。對此,解決方案是什么呢?
? ?孟子提出兩個措施,一是"易子而教",也就是朋友之間交換孩子教育;二是"父子之間不責善",親人之間的互相要求,不求全,不要求完美。
? ?"易子而教",體現了兩點精神,一是責任,一是朋友之道。從父親的角度而言,既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又有愛護親情的責任;從朋友角度而言,互相托付了教育對方子女的事情,就有履行所托,完成使命的責任,對孩子的教育既要正,又要嚴;而“德業相勸,過失相規”,這是朋友之道,也就是說,朋友之間交往的目的是促進德性的成長,交往原則是彼此指正過失,輔助成德。
? ?"父子之間不責善",這是比"易子而教"更重要的做法,也更難做到。父子關系,也可以引申到親人之間的關系,區別于朋友關系。親人之間第一性的、根本性的、最高性的原則是親情,親情貴在恩意融洽。父慈子孝是實踐真理,不是理論,要做到,不要空言——做父親的要量才養子,根據孩子的天賦稟性發展他,克制求全責備的欲望;做子女的要根據父母的志意,用好的方法提出不同意見,不可強其所難,一定要他這樣那樣。
? ?為什么親人之間不該要求對方完美完善呢?如果父子之間相互責善,會危害家庭關系,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破裂。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破裂,孟子說,"不祥莫大焉",再沒有比這更不吉祥、更加不幸的了。
? ?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破裂往往從相互要求開始,也就是責善。這時候,則父親有忿怒之色、子女生埋怨逆反之心,終將導致父子之間相互傷害情意乖離。
? ?父慈子孝,然后家道興隆。家庭是港灣,港灣不是航程。航程要爭風搏浪,港灣要寧靜祥和,所以,家庭貴在和氣。
? ?古人易子而教的方法,確實有道理。從孩子應該上學接受教育開始,直到成人立身,一方面保證教育貫穿始終,另一方面又通過婉轉間接的方法教育和愛護,不至于傷害親情關系,使他養成良好習慣,不被外在的物質欲望誘惑。
? ?這個方法“不嚴而化,不勞而成”,直擊人心,促人深省,值得效法。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