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江流入海,葉落歸根。
中國人總是把“根”看的很重很重,年少時,耐不住外頭的繁華的誘惑,裹著行囊,果斷上路,好多人走時是連頭也不回??衫耸幥さ暮蠊?,什么富貴,美人,美名,只不過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離開了“根”,那生我們養我們的故土,人就成了斷線的風箏,逐浪的浮萍,消散的白露,四下飄落的蒲公英。故鄉,就像一根鎖鏈,一頭連著我們的內心,一頭深深地植根在厚厚的故土里,無論你走多遠,只要故鄉的鏈鎖不斷,故土的泥土不消失,你依然是個有“根”之人。
有“根”,有的是一種思鄉的文化情結。這情結,千百年來,深深地烙在每個人的心里,以至于,有些人在外面顯赫一時,臨了了,卻要交代親人把自己帶回故土。他們生在這里,最終又回到這里,回來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軀殼,還有那走到哪都念念不忘的歸去的靈魂。
歸去,是一種身心與故土的契合,所以,歸去是幸福的。但思歸,卻是一種痛苦的煎熬,這痛苦,撕著心扯著肺,整夜整夜的折磨著你,直到你筋疲力盡。
所以,古人寫思歸,總是夾雜些凄凄楚楚,清清冷冷,寥寥落落的情緒。“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身居異鄉,路途中聽到了鄉音,立馬上前詢問“家鄉的梅花是否盛開?”故鄉的一草一花,一絲一縷滿滿地承載了幾多的離愁別緒。“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甭劦崖暥脊蕡@,古人常以“楊柳”來表達自己臨行前的戀戀不舍,而“折柳”,可見流離他鄉,情非得已,一個“折”字,折斷了多少的紅燭昏沉,悲歡離合。“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睍r光荏苒,早年顛沛流離他鄉,晚來兮,回歸故土,話還是家鄉話,頭發卻從青絲變成了白雪,物是人非,懵懂無知的孩童笑臉相迎,問道:客從何處來字,黯然神傷,時光是把無情的刀,刀刀催人老。“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比擞星?,寄情于“歸雁”,對故鄉的千萬般思念都蘊藏在這份“鄉書”中了,孤身一人漂泊江上,船頭翹首遙望幽眇的夜空,卻不見“鴻雁”歸來。
因此,后來人總感覺思歸應是“悲”的,我卻認為不然,思歸有時也應是“喜”的。
有歸可思,本身就是一種幸運,好多人,甚至不知自己生于何鄉,連歸去的故土都無處可尋。
“他鄉遇故知。”令人為之興奮,離家久了,故鄉的一飲一啜,一顰一笑都讓人感覺親近,若是遇到故舊好友,自是喜不自勝。
思歸,回想起舊時的人,舊時的物,舊時的經歷,點點滴滴,似是整個淋淋漓漓地下在每一個游子的心里。這雨滴,貫穿著他們離家在外旅途的始終。
這雨滴,滴在故鄉的泥土里,房頂上,屋檐上,樹木里,草叢里,滴在溪水里,湖泊里,長河里,滴在家人,親戚,朋友的心坎里。
于是,這雨下的人心暖暖的,不再那么悲悲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