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咱們主要還是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看著文房四寶的起源。
1、筆-----聿?
聿 是一只手抓住一支毛筆的樣子,有的同學會問了,甲骨文的時代就有了毛筆嗎?當然啦,我們的老祖先把狩獵來的動物身上的毛捆扎一小束,綁在一根樹枝上面,蘸著有顏色的泥土和水 特別是朱砂,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的甲骨文會有一些朱砂的字跡,我們的祖先就是先在甲骨上面寫上紅色的字,然后用刀雕刻出來,而且我們甲骨文時代的祖先都會有紋身,難道不會寫字嗎?
后來我們的祖先不斷的更新毛筆的技術,發現竹子有一個特質,就是中空,那么可以很好的把動物的毛塞進里面,要不然綁起來的動物的毛總容易掉。所以聿加了一個竹字頭,就是現在我們用的筆了。
2、墨?
墨從今天的字仍然可以看出這個字的含義,就是黑色的土,有的同學又問了,我們今天的墨水,都是化學制劑,原始時代有墨嗎? 當然有啦!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很多的壁畫流傳至今,很多都是彩色的呢?黑色也是其中的一種。甚至這種墨,可能還是成塊的直接用來畫畫,但是后來這種純天然的墨很少而且也比較粗糙,人們改進了配方,用松煙等混合出比較細膩的顏色純正的墨。
3、硯臺
硯臺是墨的伴侶,在古代的地位非同尋常,甚至有的文人死了也要把心愛的硯臺帶走。有的才子為了得到一塊好硯臺跟我們今天擁有蘋果手機的熱情差不多,好硯臺還要配好墨,奢侈品啊 !?
4、紙
大家都知道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時期,有一個叫蔡倫的人改進了造紙術,這個紙是怎么制造的呢?直接給大家度娘一下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苧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后期用于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紙術尚處于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松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于書寫,一般只用于包裝。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并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并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制成漿液,然后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干燥,即把濕紙曬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后,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桿、稻桿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后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首先它要挑選一些纖維類的東西,和絲就有了關系,那么紙的右邊是什么呢? 氏 是一個向下長根的種子的樣子,引申為向下,底層的意思。經過一道道的工序,最后紙漿沉淀在類似篩子的撈紙器上,把水分蒸發就得到了紙,沉淀在最下層的紙漿就是紙的來源,也是這個字的起源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