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篇文章,是說在目前這個時代,即便30歲轉行都為時不晚,文章以30歲之前顛沛流離,30歲之后逆襲成神的男人——久志尚太郎為例,告訴我們所謂的為時已晚是不存在的,只要我們擁有從頭再來的能力,哪怕迷失過,失去過也從能夠從頭開始。
任何時候,都能夠獲得嶄新的力量。另外還有其他兩個人的生活事例來佐證文章的觀點,文章最后說“裂痕,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我們度過的每一秒,都是今后生命中最年輕的時刻。不管經歷什么磨難,與其花時間自怨自艾,不如奮力改變,牢牢把握住那黑暗中的一點光芒。要知道,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乍看之下,這篇文章充滿了力量,轉行似乎也變得輕巧容易。文章下的評論也充滿了那些說對自己現狀不滿,卻一直猶豫不敢轉行的人的傾訴,說從文章中得到了力量,要敢于改變,敢于突破。這些都沒錯,可是細想,作為普通人,轉行真有那么容易嗎?
記得剛畢業的時候,有位老師告訴我說“跳槽窮三月,轉行窮三年”,當時不以為然,也只是聽聽。可是當我在社會上四處碰壁,并親眼見證了同學親友的經歷時,我不得不承認,這些所謂的過來人的經驗居然是真理。
對于大多普通人,轉行的理由無非是:“據說那個行業工資高,能掙錢。”或者在自己的行業里實在毫無建樹,看不到前景,然后覺得這個行業無望,繼而轉行。很少有人是因為自己真正熱愛某個行業而轉行,至少在我的身邊基本沒有這樣的人。即便有時候,明明感覺自己的行業已經成了明日黃花,依舊無法果斷的放棄,為什么?因為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歡哪一行,不知道除了這行,還有哪一行可以做。在一個行業奮斗了很多年,放棄不僅有成本,更有新一行的門檻在等著你。
轉行的代價首先來自于對自身已有的資源的放棄,這資源不僅包括熟練的技能,已獲得的職位與薪酬,還包括在這個行業積累的人脈資源。如果行業相似,那么之前的經驗還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是完全不同的行業,那真的就是從零開始,之前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這種代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承受的。
其次,你并不能確定在新的行業,你依然可以像之前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便能混的風生水起,每一個行業都有每一個行業的規則,當已經工作多年的你,轉行與一群小自己很多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時候,你不僅要面臨別人的質疑,還要面對自己的心理落差,你可能都不能保證自己是否可以跨過心里的那道坎,況且無論是體力還是精力,你都不能保證你可以拼得過年輕人,你也不能確定新的選擇一定優于現有的選擇,面對新的行業,你要面對的不只是對未知的焦慮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還要有勇氣承擔轉行失敗的風險。
最后,從頭開始,以為著薪酬也會跟著從頭開始,對于很多還在拼命養家糊口的人,轉行就更加成了一種奢侈。我的經里,結婚之后,每個月被房貸壓得連跳槽都不敢,更何況轉行。
所以,轉行并沒有想像的那么容易,巨大的機會成本不是誰都可以承擔的,但是,如果你本身就已經為轉行準備了很久,擁有了強大的能力,或者強烈的興趣,即便轉行也不會和已有的生活有太大的差距,那么轉行是實現人生理想的一種方式,是獲得新的機會與挑戰的一張途徑。對于那些,既沒有充足的準備,也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更沒有豐厚的資本作后盾的話,那么轉行還是要謹慎。
那些整天高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人,大多都已不再為生計發愁,可以隨心的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可以按照興趣生活。而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普通人,是每天在房貸車貸的重壓下負重前行的人,我們沒有可以任性的資本。
當然,我并非說不能轉行,而是說,轉行是個有風險的行為,需要仔細考量,千萬不要因為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而盲目轉行,畢竟能夠成功的為大眾所知、站上金字塔頂端的人是有限的,不是誰都能成為那萬中之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那些做安利的人,每天都在各種推崇他們的成功人士,說好好做,總有一天能像誰誰誰一樣成功有錢,總有一天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可是你又見到幾個人成功了?他們口中成功的永遠是那么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不僅沒有成功,反倒是越來越落魄。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個性不同,所走的路也不同,別人能走通的路,你未必能走通。所以,理性看待自己,看清自己的處境,再做選擇才是最恰當的,盲從并不可取。
雞湯固然好喝,可是如果沒有營養,喝多了,只會耽誤其他能量的吸收,反倒得不償失。別人的精彩,可以做為榜樣,但是首先要明白那些榜樣適不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的榜樣,才是真正的榜樣。不管是誰,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們都要理性的看待,不能盲目的順從,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好與壞都與說話的那個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