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這個日子,源于《徐霞客游記》首篇《游天臺山日記》開篇之日。
說到徐霞客,大家可能會想到黃山。如果要問:黃山最著名的廣告語是哪條?那么,非這兩句莫屬:“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這是哪位名家的詩句呢?
答曰:這不是詩。
那又是誰說的呢?
徐霞客。
在很多寫黃山的文章里,我們看到作者引用這兩句話,都說是徐霞客說的。
比如散文《黃山小記》,其結尾寫道:“旅行家徐霞客說過:‘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我閱歷不深,只略能領會他豪邁的總評。”此文首發于1957年12月《安徽畫報》,1959年5月修改后作安徽《黃山》畫冊代序,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文集《前線的頌歌》,后被選入大學、中學語文教材。作者菡子為著名女作家,曾任安徽省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安徽省政協委員。
但查找徐霞客的所有文章,都沒有這兩句。
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
有人說徐霞客講過一句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似乎有那么一點“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意思。然而,我們查閱徐霞客的《游黃山日記》,同樣沒有找到“登黃山,天下無山”的原話,更沒有“五岳歸來不看山”的影子。
于是,又有人說這是當地為了宣傳需要瞎編的。
真是瞎編的嗎?
清康熙十八年(1679)撰成的《黃山志定本》“徐弘祖”條目,記載了徐霞客(1587—1641)的旅游、著述情況。其中有這么一段話:“世人問(徐霞客)游歷四海山川,何處最奇,答曰: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而后天下無山,觀止矣!”
有人將“徐弘祖”條目內容與錢謙益的《徐霞客傳》比較,發現前者大多源于后者,但文字出入甚大。如果后者記載正確的話,前者十處有八處錯誤。順便說一下,有的文章轉引這段話時,把問者“世人”說成是錢謙益,不知其所本。
據此,我們似乎找到了“登黃山,天下無山”的原始出處。
又是瞎說。有人認為這是編撰者閔麟嗣自說自話,徐霞客本人的著作中沒有這么說過。
這個理由肯定是站不住腳的。比如關于“推敲”的典故,我們沒有在韓愈和賈島本人的著作中看到過,也沒有在其他唐人的著作中記錄,最初記載于后蜀學者何光遠的《鑒戒錄》,一直流傳至今,也不見有人懷疑其真偽。
閔麟嗣何許人也?閔麟嗣(1628—1704),字賓連,號橄庵,徽州巖寺鎮(今安徽歙縣)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旅行家。閔氏喜歡游歷吟詠,走遍中國,每到一地,均有紀游詩。其編撰《黃山志定本》八卷,集歷代黃山志書之大成,以體例精當、搜羅宏富完備著稱。屈大均有《蓮花峰篇贈閔賓連》,對其人品和詩文十分推崇。再說錢謙益。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盟主之一。錢氏曾作《徐霞客傳》,記述徐霞客游歷黃山情況;有感于徐氏對黃山的贊美,又親游黃山,寫下《黃山游記》九篇。鑒于閔氏生活時代與徐、錢相去不遠,且編撰認真細致,其記錄徐霞客的話應該是可信的。
這么說來,所謂“登黃山,天下無山”云云,可以確定是徐霞客所說無疑了。不過,有人又找到了比《黃山志定本》更早的一部書??滴趿辏?667),高僧弘眉用時三年,編纂《黃山志》十卷。該書序言有云:“環徽皆山也,有黃山而徽無山,有徽之黃山而天下無山,何也?觀止矣!”有人據此推測,《黃山志定本》的編者看到《黃山志》序言這段記述,為了神化徐霞客、抬高黃山,故而偽托徐霞客說出“登黃山,天下無山”的話。
對此,筆者認為存在這種偽托的可能性。不過,我們不妨看看閔麟嗣的同時代人,是否相信《黃山志定本》所載徐霞客“登黃山,天下無山”的話。
清人筆記《寄園寄所寄》,作者趙吉士(1628—1706),字天羽,又字漸岸,號恒夫,原籍安徽休寧,后入籍錢塘(今杭州)。該書系趙氏從前人筆記小說、稗史方志中搜羅素材,輯錄古代奇聞異事,并附以本人平生見聞。其第三卷“倚杖寄”主要搜羅山川名勝之游記、詩詞。該卷附錄了作者本人一大組懷念黃山的七律,分別為《懷黃詩》《再懷黃疊韻》《三懷黃》《四懷黃疊韻》,每小組各四首,均押同韻。
趙吉士的這組七律,最讓我驚喜的是《三懷黃》之第二首。詩云:“繡嶺紅泉隔世塵,何須遠慕潁陽真。天都石室高千仞,帝子仙蹤止一人。海內無山觀已止,空中布海志方伸。雙溪齒齒傳曹阮,咫尺煙波獨繭綸。”“海內”一句下有注云:“徐霞客游歷遍天下,對人云:‘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空中”一句下亦有注云:“予游黃山,見佛光而未見鋪海,柳宗元(此誤,應為韓愈——引者注)有‘吾聞九疑好,夙志今欲伸’之句,予又何時得伸此志也?!惫士纱_定這是作者自注無疑。由此可證,趙吉士是相信徐霞客說過“登黃山,天下無山”的。那他是從何處得知呢?比較閔、趙兩人,系同年而生,前后兩年而卒,由此可推趙氏極有可能從閔氏的《黃山志定本》書中得知。既然閔麟嗣的同時代人都相信徐霞客說過“登黃山,天下無山”,我們今人姑且從之亦無不可。
二
至此,我們基本搞清楚了“登黃山,天下無山”的出處。接下來,我們要問:這兩句話又是如何演化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呢?
將黃山和五岳相比的情況,在徐霞客同一或稍后時代的詩文中屢有出現。如明萬歷年間書法家黃克謙《天海》詩有云:“五岳由來擅名勝,不如此地有黃山?!鼻宄跷膶W家施閏章(1619—1683)在《黃山游記》中也認為黃山“一峰足名一岳”。
不過,這兩句話的成型,還要更晚出。
清末民初歙縣人汪律本(1867—1931),字鞠卣,號巨游,晚號舊游(一說“舊游”為其字),工詩詞,兼擅繪事。汪氏在光緒年間隨父親汪宗沂游覽黃山,從游詩作附于其父詩集《黃海前游集》;民國年間又攜子再游黃山,所得詩作結集為《黃海后游集》。其侄兒汪采白,是新安畫派著名畫家,一生五游黃山,有《黃海臥游集》??梢哉f,汪氏一家三代都對黃山情有獨鐘,與黃山結下了極深的情緣。
在汪律本的《黃山雜記》和歙人許承堯的《歙事閑譚》中,都記載了這么一件事。
汪律本早年在黃山文殊院遇見一個峨眉僧人,自述云游十余年,中國名山十之八九都到過,對黃山最是嘆為觀止。當時汪氏見識不廣,不相信僧人所言,就舉出所知山名來詰問他,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如黃山。汪氏問那五岳如何,僧人笑答:“高深則有之,殊未足語神奇。”他肯定華山等名山有特異之處,認為在某方面可與黃山一拼,“而謂能全體凌駕,則無有也”?;叵肫鹨郧吧怂?,汪氏不禁發出感慨:“余今亦倦游矣。足跡西北限太行山脈,南至粵秀白云,東僅及遠眺富士,不可謂遠。然遇山水佳處,輒私忖曰:‘是何不能如吾黃山耶?昔人謂五岳歸來不看山,余謂游過黃山不看岳?!圃?!善哉!峨眉僧未打誑語?!?/p>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汪氏所謂“昔人謂五岳歸來不看山,余謂游過黃山不看岳”,并非無來由地狂夸亂贊,而是在親耳聽過不打誑語的出家人對黃山的評價,并且親身游覽四海名山之后才有感而發的。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這句話非常接近“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故有人認為此廣告金句的版權應歸于汪氏。
三
且慢。
請大家注意前一句的“昔人謂”。這說明“五岳歸來不看山”并非汪氏原創,而是轉述。究竟前人是誰呢?
不知道。大概是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口耳相傳的一句俗語。
在以前,我就是這么想的。在所有談到此金句的文章中,我沒有看到有誰再進一步探究下去。
在梁章鉅編著的《楹聯叢話全編》中,我有了新發現。
在該書“楹聯四話”中的“廳宇·酬贈”一節,記載了清人桑調元的一副對聯:“杭州桑弢甫水部(疑為‘工部’之誤——引者注)調元遍游五岳而歸,自題聯于廳事云:‘六經讀徹方持筆,五岳歸來不看山?!?/p>
天哪,下聯竟然是:五岳歸來不看山,五岳歸來不看山,五岳歸來不看山!
桑調元(1695—1771),字伊佐,一字弢甫,自號獨往生、五岳詩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欽賜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歸田,歷主九江濂溪、嘉興鴛湖、灤源書院講席,著有《五岳詩集》二十卷等。桑氏清正自守,曾棄官作五岳之游。這副對聯,可謂作者治學、觀游的經驗之談。作為一名治學嚴謹的學者,一名親身遍游五岳的游客,桑調元如果沒有足夠的底氣,是斷不敢寫出這樣的對聯掛在自家門口的。
在清代醫家陸以湉(1802—1865)所撰《冷廬雜識》一書中,亦載有此聯。只不過,對聯題寫的處所是“書室”(書房),而非“廳事”(此應指桑氏私宅堂屋),“讀徹”為“讀罷”。但對聯的作者和下聯文字與梁氏所載完全一樣。
看來,汪律本所謂的“昔人”,很有可能就是指桑調元。
不過,對聯有一種特別的類別叫集句聯,就是把別人現成的句子照搬或稍作改動,重新組合而成。因此,我們也可以懷疑,桑調元聯中“五岳歸來不看山”的原創或許另有其人。
繼續查找,我沒有發現更早的出處,所以不敢妄下斷語。不過在桑調元之前,出現過“六經”“五岳”對舉的詩句。如明人唐順之《答朱刑部士南見寄》:“六經腳注吾焉敢,五岳行蹤或可如?!泵魅四咴础督加巍罚骸傲涢e跳躍,五岳大遭逢?!边@些詩句,和那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名言,有可能激發了桑氏撰聯的靈感。
如此說來,要論版權歸屬,在沒有找到更早出處的情況下,我們不妨把“五岳歸來不看山”歸于桑調元,把與“游過黃山不看岳”極其相似的“黃山歸來不看岳”算在汪律本頭上。至于后來究竟是誰第一個說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那就有待更多發現了。自然,版權也應該有他一份。
綜上所述,“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經典廣告語,從萌芽、演化、定型、叫響經歷了三四百年,期間多人參與了創作,作出了貢獻。其創作者名單,至少應該列上桑調元、汪律本的名字;至于貢獻者,徐霞客、弘眉、閔麟嗣等人也不應被忘記。有人說這一金句是汪律本在徐霞客“登黃山,天下無山”的基礎上“歸納引申”而成,似乎跳躍過大,抹殺了其他人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