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李老師的父母課堂,頗有收獲,我感悟最深的是如下兩點:
1、積極語言暗示的重要性
我知道負面語言暗示的危害性,并極力避免,但不曾意識到積極正向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同樣很大,值得每位家長關注。
李老師講了一個她身邊的實例:她園所有個叫糖糖的小女孩,臉上長有一塊紅色的胎記,一般而言,孩子會為這胎記不快甚至自卑,可這個小姑娘,每天都很快樂和驕傲。
原來,糖糖媽媽是這樣告訴她的孩子的:“你前身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在你決定來成為媽媽的寶寶的時候,這只蝴蝶隨你一起來了,你每天的生活都是在逛花園”。
孩子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當糖糖相信了媽媽的語言,并據此形成信念時,她便可以以逛花園的姿態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認識到正向語言的重要性后,又要如何正確地使用,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呢?
我覺得我需要做到兩點:第一,練習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發現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只有當我練習好這項能力,我才能更加容易、自然地用各種積極的語言去暗示、鼓勵孩子。
第二,不斷地練習。可能開始會很生硬,畢竟這不是我的母語,但我相信,經過不斷地練習和試錯,孩子和我都將受到鼓舞。
2、父母不應剝奪孩子任何的成長機會
李老師曾分享,她女兒讀書期間,她未曾賄賂過老師,她想讓孩子體驗一種“純天然”的校園環境,她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感受到挫折,面對老師可能的不喜歡或不關注。而這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替代的經驗。
就在上周,我家孩子因為同桌小朋友經常打她而不愿意去幼兒園,我找老師溝通,老師承認那小朋友因為溺愛確實霸道并有攻擊性,他們會與其家長溝通并重視這件事。
那幾天,我們很擔心孩子,生怕孩子再受欺負,或者心理受傷害。先生甚至想到給老師送禮,希望老師可以調換位置或者更多地關心保護孩子。可是又很猶豫,生怕以后再遇到此類挫折,孩子仍會寄希望于父母的外力,而不是自己面對。
后來,孩子對幼兒園的抵觸逐漸減少,我們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下。
李老師的觀點更加堅定了我不給老師送禮的決心,現下,我們父母太過焦慮,總是有意或無意替孩子做選擇、做判斷亦或者包辦,而忘記了孩子每一步的成長父母都是替代不了的,他們的路只能他們自己走,他們的挫折只能他們自己受。
我也很慶幸,在孩子幼兒園這件事上,我們沒有剝奪孩子自然成長的機會,雖然只能算是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