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治療通常分兩大派系:生物精神病學派,俗稱“有腦無心”,主張藥物治療;純心理學派,俗稱“有心無腦”,主張通過改善情緒、認知、行為等治療抑郁癥。當彼此都沒有把握時,就互相恭維推出了結合療法,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這和諧沒毛病。
文 / 睡蟲
很多人都想搞清楚抑郁癥究竟是什么病?想,如果是生理疾病的話,把自己交給藥物就行了,不用再那么辛苦去想辦法對付心中的“魔咒”了,然而并非是藥到病除,甚至初期的副作用反應就讓很多患者望而卻步。抗抑郁藥物一般要吃2周到2個月才逐漸見療效,一個療程要半年多(也有患者試藥就試了一年多,即這個不行換那個),鞏固維持治療1年左右;同時,美國數據表明單次發作的抑郁癥,50%~85%會有第2次發作,一般復發3次以上,基本需要長期甚至終生吃藥了。
看到這,想交給藥物輕松解決是不行了。因此,用藥的精神科醫生在看到藥物見療效后,大多會建議患者同時進行心理治療,望能重構患者的認知,以達到徹底治愈。
藥物治療搞不定,那就是心理疾病了?但大部分心理醫生碰到癥狀嚴重的一樣會開藥,或讓患者去看精神科先藥物治療,讓藥物先解決神經遞質失衡(神經遞質單胺耗竭假說)、或解決腦部海馬體積縮小(由于單胺假說難站住腳,延伸出的海馬神經可塑性假說)、或解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回路傳導障礙(《自然》發表的生物電信號理論)等后,帶動感知變化,再通過心理治療(認知療法、行為療法、森田療法、滿灌療法、禪修療法...)改變患者的認知,從而改變情緒和行為。
【對于藥物治療,很多長期倍受抑郁折磨的患者是相當認可的,他們堅信抑郁癥是器質性病變引起,需藥物治療,而且很多感覺療效顯著;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受長期折磨后,在知道自己是患病了那一刻或親人愿意陪他去看病那一刻,他們是何等心懷感激與如釋重負的。這也是作為患者的親友需要相當警醒的。】
那么,抑郁癥究竟是生理病?還是心理病?不知道,區分不了,或者也不用區分。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癥的病因是由于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癥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癥的原因。因為神經遞質就如汗液,緊張焦慮會導致出汗,同理也會導致神經遞質失調,出汗和神經遞質失調都是緊張焦慮的后果,而不是出汗抑或神經遞質失調導致緊張焦慮。
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對吧?區分不了,抗抑郁藥物與心理治療一起用也沒矛盾。上面啰嗦那么多藥物治療假說和心理治療方法,只是為了陳述現時抑郁癥治療的科學現狀,不為挑那個治療方法的刺,只是說明造成抑郁癥的原因至今也還遠未徹底闡明。
不管是解決神經遞質失衡,還是解決腦部海馬體積縮小,或是解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的神經回路傳導障礙,都還處在理論假說階段;甚至最廣為人知的抗精神性疾病——“氯丙嗪”藥物,用‘瞎貓碰上死耗子’來形容它用于治療精神病的歷程也不為過(它是從用于驅蟲的吩噻嗪一類的物質中,發現有一定鎮靜作用,再一路開發出來的),而神經遞質單胺耗竭假說,就是在雖然醫學家對“氯丙嗪”在人體內的作用原理毫不知情而仍然將它拿來給精神病人服用多年后,發現人的大腦里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而創立的假說。因此,盡管后面開發出的抗抑郁類藥物極大地緩解了很多抑郁癥患者的痛苦,但它們確實還不盡完美。
心理治療呢?同樣,患者在面對有認知、行為、森田、滿灌、禪修...等諸多療法,及形形色色的擁有各種秘笈的心理咨詢師或醫生時,存在要靠運氣剛好能碰上適合治療自己的醫師才可能治愈的尷尬,不然可能跟選抗抑郁藥物試錯一樣,光試錯心理醫生或咨詢師也要花上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
再說兩個非常有意思,或者說“細思極恐”的現象:
一、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疾病,能像抑郁癥那樣造就那么多能治愈的理論學說和專家醫師的,它幾乎能把每一位痊愈的患者都發展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或醫師,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治愈方法理論。出書知名的有:珍妮.羅森、埃克哈特.托利、張進、木碗、李宏夫.....
再夸張點那些還沒出書的,不是在出書的路上就是已經成為心理咨詢師,在簡書隨便一抓一大把,是吧?
二、也沒有任何一種疾病在病因都還搞不清楚的情況下,治愈理論還靠假說的狀況下,可以發展那么多職業咨詢師和機構為其服務的,是不是因為反正大家都不清楚,這樣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呢?
試問,那些科班生都還在靠假說的演進,你花個幾千塊就可買來的心理咨詢師證能有什么東西呢,如何智退小三?反正靠蒙對吧?(因此,看病必須到專業的三甲醫院)
再反過來想想,為什么不專業的心理咨詢仍有這么大的市場呢?當然,解決情感問題是一方面,但治愈了一些心理患者也是事實,因為他們甚至只要做一個傾聽者就可以了。
為什么這么說?這就要再說一個醫學界常見的說法,不嚴謹的說法吧,我也不嚴謹就著它說一下。它說的是患上抑郁癥后不予治療的結果,醫學界大致認同的數據是: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三分之一發展成慢性,三分之一最后自殺。
/ 三分之一可以自愈 /
即有一部分患者無需治療、無需他人干預就自己好了,抑郁癥對他們來說甚至不是病,或者不知道是病;同時,這也說明現在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去接受治療了,就算請了一名對實質治療無用、無效的蹩腳傾聽者他抑郁癥照樣會好了,那么他或外界會認為對方的治療是有效的,而對方也會認為自己治好了誰誰誰。
【說明下,在這說自愈也只是想說明一部分現實情況,并不是建議自愈,不管遇到什么自己無法解決的疾病問題,肯定都要積極尋求幫助和醫治,特別是需要藥物來干預治療的已發生器質性病變的重癥患者。】
/ 三分之一發展成慢性 /
發展成慢性,到最后患者可能就不得不接受這種病癥的狀態了,或不得不一直忍受這種痛苦的存在,日常與它和平共處,盡量不去在意和抵抗它,甚至也不認為它是病了,但應該很難,也很難過。也或許達到,那種接受治療但一直未能痊愈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狀態。
/ 三分之一最后自殺 /
這點,想再簡單闡明一個事實,近年美國的心理治療條件是日益完善的,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但美國20年來的自殺率是上升的,甚至可說是飆升。國內發現的心理疾病人群是日趨龐大的,而我們的心理治療條件遠沒美國發達,但國內的自殺率是迅速下降的。
【即,我們要正視、理解抑郁癥患者的痛苦及帶給的傷害,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傷害,要積極治療;但業界也不要動不動拿一些夸大或無謂的數據來制造恐懼。】
最后,以心理醫生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也是大家都認可的這句話“最好的心理醫生是自己”結尾。
以這句話作為名字的書也有好幾個版本,一本還是心理健康工具書。當然,“最好的心理醫生是自己”這句話也的確很好地解釋了心理疾病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治療方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患者也有一萬種心理療法。
也許是因為心理是這個世上唯一可自己獨立擁有的,別人搶奪不了,唯一只有自己才能改變的東西了。本來世上最難的事不就是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嗎?
所以說,不管是唯物學派的藥物治療,還是唯心學派的心理療法,他們都只是讓你的身體恢復得更強壯,思想變得更通透而已,這些輔助我們盡可大膽地拿來使用,從而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健全、更完美。
不過,最后想想還是挺悲哀的,醫學界分析出來那么多心理疾病,培養了那么多心理醫生,最后卻不斷地告誡我們解決心理問題只能靠我們自己。
因為懂得,所以一起。懂得你的不易,懂得你的困苦,歡迎關注留言,說出你的煩惱,讓懂你的人一起幫助你。
上期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