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閱讀《季羨林談國學》

檢視閱讀《季羨林談國學》

引言##

既然學習了易仁永澄版檢視閱讀五步法,那么一定要實踐實踐再實踐,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所以下面不僅是對通過檢視閱讀方法讀完的《季羨林談國學》一書進行了記錄,完成了簡單的閱讀收獲感受,同時更重要的是對這次檢視閱讀的練習過程進行一次復盤回顧和總結,是以期待下一次做的更好。

一、本書檢視閱讀情況##

第一步:看包裝####

  • 實際花費時間:

  • 回答問題:

    1. 書名
      主標題:季羨林談國學
      副標題:
    2. 上架建議:社科文化
    3. 作者:季羨林
    4. 出版社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策劃機構:磨鐵圖書下面的鐵葫蘆
    5. 看版次和印數
      版次:2016年1月 1
      印數:1
    6. 宣傳文案: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
    7. 其他補充:

磨鐵圖書見到過,并不陌生,但鐵葫蘆就搞不懂了

第二步:看整體####

  • 實際花費時間:5分3
  • 回答問題:
  1. 目錄說了什么:本書分為4個獨立專輯,分別是國學漫談;尋根漫談;雅文化與俗文化;作詩與參禪;這4個互相獨立不相關,其實里面每一篇基本上都是互相獨立
  2. 本書目的:談國學
  3. 本書目標:讓你看看國學大師對中國文化的體悟與沉思
  4. 本書受眾群體:文學,特別是國學愛好者,還有就是季羨林的粉絲

第三步:看細節####

  • 實際花費時間:不適用
  • 回答問題:
  1. 列舉若干關鍵詞:國學、文化、歷史、詩
  2. 本書誠意度打分(1-5分):5分

雖然內容基本看不懂,但是這套書可是季羨林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選編的作品集啊,這本書沒有索引和引用,想想也對,大師就是大師。

第四步:下判斷####

  • 實際花費時間:0秒
  • 回答問題:
  1. 本書對我當下的價值打分(1-5分):0
  2. 建議在什么時候繼續閱讀:不想再讀了
  3. 建議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閱讀:不想再讀了 too

可不是說這本書不好,只是暫時不適合我。

第五步:粗閱讀####

  • 實際花費時間:13分38
  • 回答問題:
  1. 預估速度(平均每頁幾秒):900/214=4.20秒
  2. 實際速度(平均每頁幾秒):818/214=3.82秒

二、完成本書檢視閱讀之后的感受##

(不超過300個漢字,含標點符號)

這是一本里面每一篇文章都是從各種來源搬過來的精華匯聚本。原來想說每一個字我都認識,但是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卻發現有一些字我根本不認識啊,里面還有文言文和白話文,這真要了我的小命兒。里面的文章有不少是來自于一些書的前言,果然前言是全書的精華不是假話。
這本書的序言很有意思,題目叫做“做真實的自己”,看上去有那么一點點雞湯味道,但這2頁紙看了之后,我對季羨林大師肅然起敬,什么是做真實的自己,就是存真,讓我想到我們現在有一些“成功人士”,恨不得把過去怎么發家的,以前怎么落魄的都統統刪掉,只留給世人光輝靚麗的形象,同時也讓我想到微信朋友圈那里面大家都是有意而為之的曬,對于我自己也難道不是嗎?同時,季羨林都已經是公認的大師了,依然非常的謙虛,說到自己有“自知之明”,有不少的不足,讓我相形見絀。最后還說到了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讓我笑到噴飯。
除了序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外,還有就是里面第四部分的,作詩與參禪中的講詩與禪的不同之處和共同之處,很有意思,對我很有啟發,啟發就是“悟”這個字。問:什么叫“悟”?答案:這就叫“悟”。讓我想到今天看的《好好學習》一書中的反思,當我們問自己什么是反思時,這就是反思,多么美妙神奇的感覺啊。

三、完成本次檢視閱讀的感受##

1、數據。

  • 檢視閱讀練習總次數:6
  • 檢視閱讀時間:19:56 ~ 20:20
  • 完成本文時間(完整全文):20:48 ~ 21:39 (中間開了20分鐘左右的小差)

2、收獲!

我作為一個自詡為功利閱讀者,竟然拿起一本文學書來看,可不是吃飽了撐著或嘩眾取寵,只是一種作為一種有意思的嘗試吧,試一下檢視閱讀五步法對這種非商業類的或工具方法類的書是不是也適用,結果是喜人的,完全適用。雖然有一些水土不服,例如除了每篇有個標題外,里面基本沒有二級標題可以,更別說什么字體加粗,圖文并茂之類的。而且自己的知識層次完全跟不上作者的節奏,理解力啥的就更甭談了,完全看天書般的趕腳。

3、疑問?
貌似沒啥疑問,只是我覺的,我這么個檢視閱讀法是不是有悖于學習知識呢?反而像是一個游戲?其實反過來想想既然是刻意練習,就是對標標準,什么是標準,就是檢視閱讀五步法,不只是把它練到自動完成,更重要的是發現哪個點需要練習,例如理解力?找關鍵詞?記憶力?找準結構框架?新舊知識關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