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老同學聊天,聊著聊著不免問了一句:“錦妍還好嗎?”錦妍是他的女朋友,也是我們的同班同學。“早就不在一起了,”他語氣中沒有一點波瀾:“現在的女朋友不是她。”
我這才發現他的女朋友已經換人了。可見他在空間里秀恩愛的頻率頗高,且不曾間斷,似乎并不沒有過單身,不經好奇。
他說,他和前任分手后的第三天就和現在的女友在一起了。問其原因,答說分手后,現在的女朋友在安慰他,一來二去的,就好上了。
雖然他說的輕松,但這在很多人看來并不能接受,好像分了手卻沒有療傷期,一身輕松似的就很快跟別人在一起是一種不長情,太輕浮的表現。以至于很多人會產生諸多對他的質疑,令人十分郁悶。
但其實,這件事情遠沒有那么可怕,而且大有說頭,情況良多,絕不能一概而論。
“分手”看似是一個瞬間動詞,一個節點,實則是一個階段,而分手明確的得到實現預示著這個階段的結束,而并不是開始。
可以說,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謀已久,只不過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時機而已。很多時候,或許一段感情早就到了盡頭,但兩個人還依戀著曾經的溫存而苦苦掙扎,到頭來弄得筋疲力盡,以至于完全不再留戀才揮手作別,那么,在彼此心中的美好都已所剩無幾,自然也沒有什么長情之說。
這樣看來,一段感情的終結并不能簡簡單單的以分手的時間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他是她的男朋友并不意味著,他們依然相愛。那么,療傷期的時間,自然也不能來衡量一個人的長情程度。
不妨想想,我們又是如何陷入另一段感情的呢?
其實作為人類這種大部分行為都受情感支配的動物,很容易就會被異性所吸引。這時,理智一點的,可能會克制一下自己的這種盲目的沖動,等熱情退溫;感性一點的呢,就干脆隨性而為:既然互相喜歡,何必不在一起?風流灑脫,倒也無可厚非。
每一個人對待每一段感情的投入和產出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風流,是因為他沒有真正遇到自己的心之所屬,若是遇上了那個讓他心心念念,魂牽夢縈的人,又豈知他不會變得很長情?
小賈五年的時間談了五次戀愛,但只有三個女朋友,原因是他在第二和第四次分手后,都又和自己的初戀復合了。
每次復合都是初戀去找的他,每次只要初戀一提這件事,他就根本沒有拒絕的魄力。
雖然,這位“初戀”也著著實實地做了一些他自己以為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他看清了初戀的內心,不知道下了多少次決心要永遠離她而去,但是,每次下定決心要斷絕聯系之后,只要初戀一找他,就說那么一兩句話,他就又徹底淪陷了,之前的所有堅決都通通作廢。他的第三次分手就是因為這個。
“我明明知道這樣不對,而且她總是反反復復沒有長心,可是她只要一跟我說話,我的心就軟了,只想聽她的,只想對她好,根本不忍心責怪什么。”
這樣看來,他在第二次分手后的第三天就進入了一段新的戀情,難道能說他不長情嗎?縱然這樣對待他的后兩個女朋友是十分不公平的,不長情是因為愛得不夠深,有的戀愛是因為被對方感動;有的戀愛是因為排解寂寞,這都不是真正的戀愛。
真正的戀愛是對彼此深深的珍惜,深深的迷戀,愿意遷就自己去妥協愛情。在這種用了真心的戀愛中,每個人都會變得很長情,但誰都不保證,自己會遇到那么一個對的人。
所以,如果你想要不傷害對方,最好是因為深愛才在一起。不然不僅自己不能感受戀愛的甜蜜,更是連付出都是勉勉強強的。就算你壓制著自己的內心,以責任感為由,堅持下去,也始終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那時,難受的不僅是你自己,更是你的戀人。畢竟,這不是一段戀情該有的模樣。
那么,對于每一個旁觀者:大家既然都有不一樣的性格,自然也有不一樣的行為標準和價值觀念。當我們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很難了解到他人本來的想法和事件全貌,那時如果你妄加評論,無異于帶著有色眼鏡看人,沒有經濟利益和相關后果,一旦有,就很有可能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傷害,心理也好,生理也罷,都是真的罪過,而這一切都是源于局外的你,這樣真的不好。所以,不如管好自己,莫議他人。
感情需要長久的歷練,但在找到真愛之前,對得起良心就好。沒有人的長情程度可以用療傷期的長短來判斷,自然,也不能因為這個就覺得他不是你對的那個人。
設想一種比較極端的觀點:很多人希望對方看淡一切,辜負所有,但是只不負你,一個人一輩子只愛一人,怎么可能呢?他也許只有負了那么幾個前任,才能體現你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