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1:為什么學校教你的總是錯的?
通識教育的目的:通識教育就是為了讓你成為終身學習者、跨界知識高手,而且把你培養成一個勇敢懷疑、勇于探索、自信而又謙卑、努力而又從容的“得道者”。
《優秀的綿羊》核心內容
一、常春藤名校不搞素質教育。
二、美國大牌教授不給學生上課。
三、公立學校和小型人文學院能提供更好的教育。
《優秀的綿羊》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常春藤名校也不搞素質教育,美國大牌教授也不給學生上課,和中國學校也沒什么本質區別。而真正的高等教育,應該是效仿公立學校和小型人文學院,走博雅教育的路子。?
在文中提到 “為什么學生們會變成狂鴨呢,因為他們都是囚徒困境”,當然這種解釋沒有為題,但能不能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角度解釋呢,我舉個例子:每天早上我們宿舍的人都是最晚一個到教室的書記導員總是抓我們,被抓到了,就早去兩天,后來怎么改變的呢,我們宿舍起來最晚的那個,不知道誰給他打了雞血,好幾天去的很早,后來我們宿舍就沒有晚到的了。所以說決定近朱、還是取決于最后一名。我想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吧。
教育的正真價值和成績、學位完全無關,只有生命的覺醒有關,你必須自己悟出。什么才是真實和重要的。不忘初心,時刻想著你加入本群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做不知水的魚。
通識教育2:為什么父母教你的可能是錯的
1.直升機型的父母相信,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培養出完美的孩子
2.溺愛型的父母,只給他們鼓勵不給他們懲罰。
3.在后天經驗中,父母能起到的影響只是一小部分
4.成長并不總是美好的,成長的過程是殘酷的。成長就是背叛。你要背叛你的家庭,你原來的朋友、你原來的環境。所以每個人在成長中都必須有一個階段,要當一回孤兒。
5.父母做好麥田的守望者,忠實的守在那里,不要讓孩子掉下懸崖,就足夠了。
6.犯錯要趁早
對于教育方面我不太熟,也還在上學。但是那些心理分析學派的老師一致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大多數受童年陰影和原生家庭的影響
通識教育3:為什么你自己的學習方法可能是錯的?
傳統教育太形式主義。
經驗一,不要我注六經,要六經注我
經驗二,不要永遠停留在學習狀態,要盡快進入研究狀態
經驗三,經驗是不要記得,而是要去領悟。
問答: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和“文藝復興”式的通才,到底有哪些差距呢?
前者最后只會變成一個知識的新華字典,而后者就是一本無字天書。前者特別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我現在也一直在尋找學習方法,希望自己少走彎路,看了李善友教授、成甲,等等的學習方法。但是現在看來也只是百科全書。一本可以跳頁的百科全書。因為沒有內化和深入的過程。
通識教育4:全年知識地圖之通識七藝
通識教育是為了干什么?
通識教育能夠幫助你進入職場之后,迅速地和別人拉開距離,脫穎而出。通識教育能夠幫助你更加自信和自如地在不同的職業之間變換,讓你通過“換梯術”,抄近路,更快地成長。更重要的是,通識教育是幫助照料你的靈魂的。靈魂是你人生的一面鏡子,只有豐盈、充實的靈魂,才能更好地體驗人的一生。
所謂的通識七藝,是指:認識自我、認識他人、家庭關系、思維鍛煉、表達能力、行動指南和信仰加持。這些內容是幫助你自我修行的。所謂的通識七觀,則是指如何從歷史、政治、經濟、技術、國際、社會和文化七個維度去認識外部世界的,這是為了幫助你更好地預判未來的趨勢。
問答
對通識教育最大的批評就是,通識教育太重視人文學科,不實用。但是,在古希臘時代,人文學科反而是更實用的,多知道一些古代君王和賢人的言行,能夠幫助年輕一代增加從政經驗,科學反而是很玄、很不實用的學科。你覺得在科技進步的時代,人文學科還有什么用途?
我覺得人文科學是內核,而學科是外殼,不應該只追求實用,看的不一樣,才能做的不一樣,否則只是百科全書,沒有思辨的能力。但是二者不應該考誰更有用,都有用。
通識教育5:全年知識地圖之通識七觀
1.歷史
2.政治
3.經濟
4.社會
5.技術
6.國際
7.文化
突然發覺通識教育好厲害,期待一年以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