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目標: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如何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閱讀方法:略讀+詳讀
閱讀筆記:
本書采用三個部分分別論述了個人、組織和社會的習慣形成和改變。作者在扉頁中寫道:……教會我如何以合適的語言服務于他人。作者的簡歷顯示他是《紐約時報》商業調查記者,文筆十分了得。他是講故事的高手,內容引人入勝。最為難得的是他將要要講的道理自然而充分表述出來,條理十分清晰。每章從具體的案例出發,以例子開頭,提出問題,中間穿插各種心理學、生理學等研究,用科學研究的結論解答問題,最后再回到一開始提出的例子上,將故事敘述完整。
我們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選擇似乎都是精心考慮的決策結果,其實不然,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結果。杜克大學2006年研究有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動并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由習慣。有時我們刻意做出的選擇會在自己停止有關思考后持續,而且是日復一日地持續。
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科學解釋:如果讓大腦自由發揮,那大腦就會讓幾乎所有的慣常行為活動變成習慣,因為習慣能讓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這種省力的本能是一大優勢,工作高效的大腦需要空間更少,人的頭部也會更小,這樣的孩子在出生時更容易,因此也會降低嬰兒和母親的死亡率。同樣,這樣的大腦還能讓我們不用在思考基本的行為,比如走路以及選擇吃什么,所以人有更多的腦力發明長矛、灌溉系統,最終發明出飛機和電視游戲等。
我重點閱讀的是第一部分:個人習慣
什么是習慣?
1.習慣回路有三步組成,第一步存在一個暗示,讓你的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使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部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例如,在
“看到甜甜圈就去拿一個吃”這一習慣中,暗示是“看到甜甜圈”,慣常動作是“拿一個吃”,獲得的獎勵是“攝取糖分”。
2.習慣是自動展開的。你以為你是在為自己做決定(“嗯我現在想吃冰淇淋了”),其實只是你的習慣在某個觸機下自動展開了。所以,好的習慣是這樣展開的,我想到我們班一個學霸,每門功課的課后習題全部做一遍(幾乎每門專業課都是滿分)別人覺得他特牛,他覺得自己沒做什么。但悲劇的是,壞習慣同樣會無意識的出現(有個別同學天天上網打游戲,甚至到留級的結果)。
怎樣培養一個我們想要的好習慣?
1.第一找出一種簡單有明顯的暗示。
2.第二清楚地說明有哪些獎賞。
3.第三培養一種對獎勵的渴求。
在出現暗示后,個體就期待會得到特定的獎勵,而當這種獎勵沒有出現時,就會變得焦躁起來。因此為了獲得獎勵,人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采取慣常行為。以“紡必適”為例:當人們形成在清潔屋子之后,噴上一些紡必適的習慣以后,每次在開始打掃時,就會開始期待“紡必適”的香味,如果不在打掃結束后噴上一些的話,人們就會認為清潔沒有結束,或者房間沒有打掃干凈。只有在聞到“紡必適”的氣味以后,這個“清潔儀式”才算結束。正是因為這種對氣味的渴求,使得人們每次打掃房間都會去噴灑“紡必適”。
怎樣改變一個壞習慣?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1.第一條,利用已有習慣的暗示。
2.第二條,提供舊習慣回路的獎賞。
3.第三條,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以戒煙為例:許多人抽煙并不是喜歡尼古丁,而是抽煙能讓他們放松,舒緩壓力。所以,當感到壓力時,他們會抽上一根,舒緩心情。戒煙要做的,僅僅是把”抽上一根“替換成另一種行為,讓人們能在感到壓力時,同樣得到內心的舒緩,可以是找人傾訴,也可以是運動,不一而論。只要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獲得同樣的獎勵,就是成功的。
4.第四條,永久改變舊習慣—信仰。信仰,即相信自己能夠改掉壞習慣。團體則在這個時候起到很大的作用,就像匿名戒酒互助小組那樣,它能創造出一種氛圍,讓團體當中的個人從外部獲得力量。這也是為什么微博上有人發起”早起團“、”跑步團“等等”團體“的原因。目前我參加的文魁大腦讀書會,促使我改變了以前沒能每天閱讀的習慣。
怎樣識別自己的習慣?
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并不簡單。作者在附錄中介紹了一種實踐指南:
第一步:找出慣常行為。這是比較顯而易見的。
第二步: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這就不太容易了,因為一種行為帶來的獎賞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只有其中的一個是你內心真正渴求的。比如“到咖啡廳買餅干吃”這一行為,帶來的獎賞可能是填飽肚子、吃到甜食,也可能是能在買餅干的間隙休息或者與同事聊天。而找出這一獎賞的方法就是進行嘗試,最終鎖定自己內心真正渴求的那一種。
第三步:將暗示隔離出來。往往我們做出某種行為的暗示并不明確,很多時候甚至是下意識的行為。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列出各種暗示的情形。作者整理了暗示的五大類:地點時間情緒其他人之前緊挨著的動作。用這個分類嘗試不同的情形,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真正的暗示。在暗示、行為、獎賞三個要素都被鎖定之后,我們的習慣回路就呈現在眼前了。
第四步:制定計劃。用新的行為代替舊行為,但保留舊習慣的暗示和獎賞。在練習的時間足夠長以后,新習慣便會自然而然地形成。
有太多好習慣想建立,太多壞習慣要改掉。該怎么辦?
從“核心習慣”開始。"關鍵習慣“并不需要跟你的直接目標相關,但卻能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導致自己整體的改變。找出一件事,好好堅持,不停地通過”小勝“獲得信心。
對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略讀的方式,簡單總結如下: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分為四個章節,從第四章到第七章。作者在這四個章節中,分別論述了“核心習慣”、“意志力”、“危機”和“預測行為”。通過觀察一家企業改掉舊習慣,養成新習慣,從中也能得出對個人適用的經驗。
在第四章中,作者用“美鋁”的經驗論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可以通過改變一個核心習慣,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變化。美鋁曾是一家,不比其他公司更安全的企業,工傷事故時有發生。在1987年新任CEO保羅·奧尼爾上任后,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強化安全監管責任、督促工人采取安全操作規范的政策,然后美鋁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公司,工傷事故幾乎為零,而且迸發出十足的活力,產量增加,盈利不斷上升。當奧尼爾于2000年卸任時,美鋁的凈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而這中翻天覆地變化都只源自他核心習慣的改變:讓美鋁更安全。
第五章,作者論述了意志力的培養和“使用”。這部分內容我在《自制力》這本書中就讀到過,二者的觀點相同。首先,意志力是一種資源,這就意味著意志力是可以耗盡的。其次,意志力時一種能力,這意味著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的。不同于《自制力》的地方是,作者用星巴克培訓的例子,論述了將意志力轉化為習慣的過程:在困境發生之前想好解決措施,然后在困境來臨時依法處理。此外,在意志力訓練過程中,應該給受訓者更多的參與和掌控感,這樣訓練的效果更佳。后面的這兩點,更吸引我。
第六章,作者論述了危機在新習慣形成中的作用。作者闡釋了理查德·納爾遜和西德尼·溫特的《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的觀點,即任何企業要生存,都必須形成一套不成文的慣例,內部員工需要達到一個競爭與合作的平衡點,保證企業能繼續盈利,而他們的內耗才能得以繼續。…….目前國內的各個企業、各種組織之間都是如此。……然而,這種平衡有可能是及其危險的,這種表面的“和諧”也可能是惡性的。每個人都只對自己負責,當重大事故的苗頭顯現時,員工都以“不管我的事”而置之不理,最終釀成大禍,也即危機。….前幾年的農民工要工錢事故頻發、煤炭公司的各種瓦斯爆炸事故等等……危機一旦出現,每個人就會產生一種“不得不變”的緊迫感,危機造成了一種外部壓力,逼迫組織形成新的習慣。…現在很少出現拖欠農民工債務問題。
第七章,作者用塔吉特公司的例子說明,“舊瓶裝新酒”的伎倆對于培養新的習慣十分有用。消費者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而預測的前提是,消費者在購物時,作出決策的基礎恰恰就是他們的習慣。
超市通過為每一位消費者分配唯一的ID,并將每次購物的信息與之鏈接,再輔以數據分析,就能很快得出你的購物習慣。超市在發送給消費者的商品目錄中,會根據每個消費者的習慣,夾雜著一款他們的主推商品。以孕婦為例,比如紙尿褲和嬰兒車。但超市為了不引起反感,不會一下子就寄給一位準媽媽滿是紙尿褲和嬰兒車的email。他們會一次一點地逐漸增加紙尿褲和嬰兒車出現的頻率,讓準媽媽慢慢習慣,直到最后嬰兒出生以后,他們就會很自然而然地拿著海報上八五折的優惠,去超市買紙尿褲了。同樣的原理電臺也在使用。他們會將主打新歌往往是大眾不太熟悉的新歌夾雜在好幾首經典老歌當中,并逐步增加新歌播放的頻率,培養聽眾的“黏性”,直到大眾對其不再陌生,為新歌贏得大賣。……我們購買的很多商品和消費習慣都是被商家這種“舊瓶裝新酒”的伎倆給引誘的。
第三部分本書第三部分講的是“社會的習慣”,共分為兩個章節。
在第八章中,歷史學家將大規模社會運動的發生原因歸納成三個過程:
首先,運動的起因是友情或親密的熟人之間牢固的聯系所形成的社會習慣。
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上來看,事件的導火索是羅莎·帕克斯拒絕在公交車上為白人讓座而被捕。但帕克斯并非第一個因為拒絕讓座而被捕的黑人,但她不同之處就在于,她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參加并領導很多團體,受人尊敬。所以當她被捕后不久,許多人都在為她想辦法保釋她。她的一些朋友則試圖以此為突破口,改變公交車上種族隔離的政策。于是,他們印發傳單,號召在第二天集體抵制公交車。事件發展到此,起作用的都是帕克斯的“強聯系”,
第二,運動發展在于群體的習慣,以及社區與黨派之間的脆弱聯系。
當時的情形是,每個人都看到自己周圍的人在抵制公交車,他們也就不由自主地會加入其中,最后形成了一股極有力量的合力。正是憑借著這種“我周圍的人都參加了,所以我也得參加”的想法,蒙哥馬利的公交車抵制運動得以持續。
最后,運動的持續在于運動領袖讓參與者形成了新的習慣,樹立了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感。
黑人的抵制自然招來了白人的反撲。炸彈、逮捕、起訴,各種試圖打壓這股運動的行為接踵而來。但是,在馬丁·路德·金的領導下,黑人社區已經形成了新的抵制習慣,即“非暴力不合作”;他們更獲得了一種新的身份,他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有義務和責任將非暴力不合作推行下去,直至目的達到。無論敵人如何反撲,他們都為之不動。最終,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運動取得了勝利。種族隔離法被判違憲,黑人的權利也最終得到承認。
在第九章中,探尋了自由意志的界限,也即我們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對自己的習慣負責。
作者采用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沉溺于賭博,輸光家產后因欠賭場巨額賭資而被告上法庭的家庭婦女;另一個是夢游時失手殺死妻子的丈夫。兩名當事人都是因為自己的習慣(沉湎于賭博是一種習慣,夢游也是一種病理性的習慣)而釀成大禍,他們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判決結果卻大相徑庭。賭徒婦女被判有罪,而殺害妻子的丈夫卻無罪釋放。作者給出的分析:殺妻丈夫的行為是在夢中做出的,他無法預測,進而通過改變舊習慣來避免慘劇的發生;而賭徒婦女明知自己沉湎于賭博,她是有機會做出改變的,但她卻沒有,任憑自己在賭桌上輸光所有。…….所以當我們能夠預測自己的行為的后果,自己就必須負責。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
習慣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
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它。
書有一個與鍛煉意志力有關的故事很觸動人心。“這就說明了為什么強迫孩子上鋼琴課,參加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選擇。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或者足球神通。當你強迫自己練琴一小時活在長跑15圈的時候,你就可以培養自我約束的力量了,一個能跟著球跑10分鐘的5歲幼童長大后,一定能是一個按時做功課的六年級學生。”這里解答了一個困惑我很久想法,是否要強迫小孩學東西。上述就是答案了,我覺得這個跟學習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很多大學生問我:我們的學習四年,對我今后有很什么用處?學習的內容如果不從事這個專業確實沒用,但是經過學習過程的我們學習能力變得更強大,思維方式也發生重大轉變。
讓我滿意的一些個人習慣:自從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我現在養成了每天堅持閱讀的習慣,每天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閱讀使我的思維開闊了,心智變得更加成熟,能夠多角度看待問題,跟人交往的方式也發生轉變,跟先生的溝通方式發生變化,內心更加平和,變得更加積極樂觀,能夠感受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感恩相遇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未來要培養的新習慣--堅持跑步,下一本書就是有關跑步的書。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至少52本,請大家監督。每周一本的基本任務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52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