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Justice和他的Wikispeed團隊開發了一款功能完善的汽車原型產品,時速可到100英里/小時。通過使用敏捷激進管理方法(Agile Radical Management Methods),他們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原型產品的開發,所用時間遠遠低于傳統制造業產品開發所需的數年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亮點嗎?他們開發的汽車0-60英里加速耗時不到5秒。汽車總重不到1404磅(0.636噸)。最高速度可達149英里/每小時。底盤離地距離可以調整,能夠適應多種場景,可以變身賽車或運動型汽車。
Justice在西雅圖地區一家公司擔任軟件顧問。但同時他也是Team Wikispeed國際團隊的領導,這個團隊現正在開發一款速度快、價格低、高效能、安全且有趣的通勤車,上市后售價可能低于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5萬元)。
參加進步保險公司X-Price挑戰賽
像Justice這樣的軟件顧問是如何參與到激進、創新、快節奏開發循環的汽車開發的?2008年,Justice看到了進步保險公司舉辦的X-Price挑戰賽的開賽公告:如果有人能夠開發出符合上路規定、行駛速度達到100邁的汽車,就可以獲得大賽給出的1000萬美元獎金。2008年,最接近大獎的作品看起來和雪橇一樣,雖然成本低但是并不實用。這“車”只用1加侖的汽油就可以跑100英里,但是只能載1人,而且不符合交通管理部門的車輛上路規定。
Justice決定參加X-Price挑戰賽。最開始的時候,Justice獨身一人。不過,在獨立開發的時候,他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和學到的知識都發到了博客上。通過社交工具,有志愿者也開始學習汽車開發,愿意來幫助他。三個月之后,他的團隊有了44名成員,他們來自全球不同的4個國家。Wikispeed開發的汽車原型進入了X-Price挑戰賽的比拼環節,雖然他們沒有資金,而且在汽車制造方面也沒有經驗可言,但是他們開發的原型產品進了比賽的前十名,打敗了百余只擁有雄厚資金的企業和大學團隊。
Wikispeed的成功秘訣:敏捷
Wikispeed團隊采用了現代軟件團隊常用的激進管理方法,比如Agile、精益創業、Scrum等方法,才得到了現在的成績。這種方法可以讓團隊以比傳統制造業更快的速度來進行創新。
現有的制造業過程之所以進度慢,是因為做出改變要花費昂貴的成本。如果工程師想要重新設計車門,他們需要等待10年,因為要等車輛上市后拿到資金才有錢來修改車門的模具。而且制造團隊不太可能連續參與10年的開發循環。
傳統的軟件開發也跟汽車制造團隊一樣,修改的成本非常高。大型軟件公司的團隊中有許多技能范圍比較窄的專家,他們只為軟件開發一個特定的功能,經過許多年的策略和實踐,他們到最后開發出來的功能可能與多年前他們希望的樣子不符。
然而,敏捷軟件開發改變了這一切。敏捷軟件開發的循環短,模塊化團隊可自我組織,并且能夠根據體驗和客戶反饋來持續創新。
其實,Justice在開發汽車的時候使用了Agile,讓人覺得既驚訝又平常:因為他不知道其他方法的存在。Justice大學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參與了一家公司的Agile,第二份工作則全身心投入到Agile敏捷團隊的建設。在開始汽車項目的時候,他不知道如何處理制造業中任務的優先級,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復雜的問題。
制造業中引入“敏捷”
不必多說,將敏捷開發的概念從軟件團隊移植到硬件團隊上,確實是很大的挑戰。對此,Justice必須回答這樣的問題:座椅安全帶的“自動測試”是什么樣子的?汽車底盤如何進行“繼承”?安全氣囊系統的“接觸優先開發”是什么樣子的?但是,克服這些挑戰之后,Wikispeed整個團隊已經能夠流暢地遵守敏捷管理方法中的原則。
Wikispeed團隊甚至比通用汽車、克萊斯勒汽車等大公司更熟悉如何使用Salesforce(CRM軟件)、Google(Google Doc)和Twitter等工具。傳統的制造業、軟件團隊先收集要求,設計解決方案,開發解決方案,測試解決方案,然后再向客戶遞交解決方案。在許多汽車制造商那里,光是生產的設計環節就要花費數年的時間,然后汽車的設計也要花上5-14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現在從4S店買一輛車,這輛車居然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汽車工程團隊根據當時消費者的需求而設計的。
Wikispeed遵從Agile敏捷軟件團隊的模型,花了一周的時間來“沖刺”。Wikispeed團隊每7天就會對汽車進行一次迭代。也就是說,每隔七天,他們就會對汽車的每一個部分進行重新評估,然后對下一個最高優先級的部分進行重新設計。此舉大大地加速了開發的速度。
開發耗時與成本的激烈下降
2011年1月份,X-Prize挑戰賽結束之后,Wikispeed團隊受邀出席“汽車城”底特律的一次大型汽車展會。他們知道,去參加展覽的話,需要將汽車設計的更漂亮一些。但是他們也知道制造一個新車身的成本最少要3.6萬美元,而且又要花掉3個月的時間。Wikispeed團隊沒錢也沒時間。于是乎,Justice向自己的公司請了假,去了一所復合材料學校進修。學成歸來后,他重返Wikispeed團隊,他們迭代了復合材料制造過程,汽車車身的開發由過去的三個月縮減到3天,材料也從金屬變成了碳纖維材質,成本也降到了800美元。
在底特律的車展上,他們的汽車展位被主辦方安排在了福特和雪弗蘭兩個大品牌的中間。他們很幸運,做出來的汽車非常漂亮。很快,發現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紐約時報》等媒體都對Wikispeed的團隊進行了專題報道。《福布斯》雜志的十億美元俱樂部也加上了他們的名字。
敏捷制造
Justice解釋說,取得這么快速度的關鍵就在于模塊化。引擎部分,如果從燃油發動機變為電動引擎的話,汽車整體只需要更換輪胎。車身可以從敞篷車變成皮卡。這些要求團隊能夠快速地開發。承載著所有模塊的汽車底盤,雖然是世界上最輕的底盤,但在碰撞測試中拿到了5星的最高評價。
這輛汽車也相當安全,因為團隊設計了安全測試,所有部件在制造之前都經過了測試。他們將軟件開發世界中的以測試主導的開發運用到汽車開發中。
Wikispeed團隊盡一切可能降低設計變動的成本,包括降低車床使用費用等。這就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為了產品的下一個版本而等待3-7年:只需要7天,汽車的每一個部件都能做出改變。
他們采用了分布式協作團隊,這種做法提高了團隊的速度。團隊士氣在團隊中傳播的時候會成倍增加。他們使用Scrum方法來組建團隊。
團隊成員兩人一組完成任務。他們不花時間來進行培訓,因為這樣做沒有生產效率。這樣做大大地降低了對開發文檔的需求。員工在工作的時候就會分享知識,不需要事后再去培訓別人。
他們用的都是免費工具,比如FreeConferenceCall.com、Dropbox、GoogleDoc、Youtube、Skydrive、Facebook、LinkedIn等。這些工具沒有一個出現的時間超過10年。
精一點評
Wikispeed團隊在沒有制造業研發經驗的情況下,將軟件開發中普遍使用的敏捷開發管理方法運用到汽車研發中。我們看到,Wikispeed的整個研發過程與“敏捷”密不可分:
1、 避免撰寫開發文檔。以往的汽車制造需要先設計,根據當前的需求來開發未來的產品,等一切準備好之后才開始正式制造,這就要求設計師、工程師撰寫大量的開發文檔,制造過程中也要按照開發文檔來進行。在“敏捷開發”下,團隊會盡量避免撰寫缺乏人性的開發文檔,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看重人與人的交流、合作。在Wikispeed團隊中,他們使用了大量的方法來增加交流,比如7天一次迭代、網絡即時聊天、不對新員工培訓等。
2、 快速迭代,加速循環。在多種流行的“敏捷開發”方法,迭代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傳統的汽車研發中,他們會對汽車整體進行迭代開發,消耗的時間和金錢都非常多,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隨時發生。而在“敏捷開發”的迭代中,產品被分割成多個小部分,每個小部分由一個小團隊來負責迭代開發,每一次迭代都會將新產品匯入總體中,不會因為一個部分的開發進度過慢而導致項目整體進度,也不會因為一個部分的錯誤而導致項目整體性失敗。
3、 什么是Scrum?Scrum是橄欖球術語“爭球”的意思,用于敏捷開發是形容開發團隊中每個成員快速地、富有激情地、你爭我搶地完成任務。Scrum對團隊有要求,團隊規模不能過大,適宜7-12人,包括1名產品負責人、1名流程管理員以及5-10名開發人員。具體內容請參考:http://www.cnblogs.com/taven/archive/2010/10/17/1853386.html
4、 敏捷開發對團隊有很高的要求,團隊成員必須具備很高的執行能力和知識儲備。組建一只能夠采用敏捷開發管理方法的團隊,需要對團隊成員進行篩選:1、是否有執行能力,這里的執行能力不僅僅是完成工作,而是超額完成任務,能像Scrum一樣團隊成員和諧地爭搶著去完成任務;2、有知識背景,就像Wikispeed團隊一樣,開工之前不對員工進行培訓,工作中遇到問題再交流、分享,這就要求團隊成員對這一項目有全面的了解,即便一天工作完不交流,第二天也能步調一致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