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虢洛西
近代晚清重臣李鴻章,在公共生活和公眾印象中總是擺著一副嚴肅、無情的表情,給人留下一種似乎對人命毫不在乎的感覺。然而,作為天下百姓的父母官,李鴻章其實是一位內心極為孝順、愛國、慈愛的人。而這三點,具體表現在:
①多次呈遞奏折,只為回家陪病危老母親
正當李鴻章在朝廷中的事業如火如荼時,有一天,他遙遠的家中傳來了母親病重的消息。雖然此時李鴻章正在天津處理重大國事,但聽聞母親病重,他還是呈遞了多封奏折給皇太后,并在其中請求休假回家陪伴母親:
“家母現已八十三歲,身體日漸衰弱,思子之情縈繞在心,使病痛加重。臣聞之心急如焚,寢食難安。”這便是李鴻章在奏折中表現的內心的真實寫照。
可惜的是,當朝廷終于批準了李鴻章請假一個月回家探母的奏折時,李母的死訊卻已經傳到了李鴻章的耳中。可憐的李鴻章,為國事盡心盡力操勞了數十載,最終在上書請求免官回家守孝三年未果后,只得到了朝廷一百天的守孝批準。
“忠孝不兩全”,這句話在每一位為國家民族全力奉獻的人面前永遠只能如劍般刺痛著自己脆弱的心。就在李母去世十四年后,在李鴻章的日記中也依舊寫道:“在我的生命中,我永遠不會忘記我逝去的母親,以及她曾經和現在給我的愛。”
②哀于國家秩序混亂,棄筆從戎打擊叛軍
早在李鴻章學生時代,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火便已經燃燒在了中國的大地之上。有一次,就在李鴻章準備回家接受家鄉授予“成功學生”的榮譽而離開京城之后,他一路上目睹了叛軍勢如破竹攻向北京、使那個賦予他崇高榮譽的王朝國都陷于危機中的社會慘狀,于是他心中頓時燃起了澎湃的愛國熱情,準備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自己的大清王朝做出最大的貢獻。
其實,李鴻章原本只是期待未來成為一個筆墨文人,但為了幫助國家已經混亂的秩序恢復穩定,他毅然投筆從容。在日記中,他寫道:“現在是寫詩的時候嗎?當戰火和刀劍席卷大地的時候還有誰會在乎那些浪漫故事?”
之后,李鴻章組織軍隊,投身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中。戰爭使他有機會得以展現自己驚人的指揮才能和強大的行政能力,而這些能力也使得清政府對年輕的他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而后的二十多年,李鴻章就職于天津,開始了他在朝廷中輝煌的職業生涯,成為了清政府的“前哨衛士”。后來,他在甲午戰爭前與其他國家的外交中展示出了非凡的外交才能,多次維護了祖國的利益,使得多國大使紛紛表示對李鴻章的愛國智慧致敬。
③災荒面前、戰友陣亡時,他悲天憫人
在李鴻章以總督的身份巡視直隸和周邊省份期間,恰逢大災荒席卷了部分地區。看到人民在災荒中水深火熱,他果斷募集公共慈善基金并發放給災區賑災。與此同時,他還自己掏錢給自己家附近村子的五千災民提供食物,同時每天還供養著到他家尋求援助的一千多災民。
而另一方面,在他早年,當曾與之并肩作戰、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美國將軍華爾陣亡于殘酷的戰斗中時,年輕的他站在華爾的床邊,淚水順著他的臉頰悄悄地留下。因為在他眼里,這不僅是一位戰友,更是一位為中國而死的戰士。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功過或許會被后人不斷提起論及,是非亦各有說辭。但李鴻章所表現出來的孝順、愛國與慈愛,無論是對是錯,都是每一個時代可以堪稱正能量的行為。而這些孝、忠、愛,不管在今天看來是褒是貶,它們的本質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