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山間涼亭
涼亭內部如神殿般的光影
雕塑
用來和90米山下的同伴通話和觀察
同一個潛望鏡
其他小島
其他小島
其他小島
其他小島
投影的藝術
鐵制的玫瑰
美術館內
開放式的布置
美術館內
美術館內
這個裝置用來提醒你,每個人對時間的概念不同
木雕:栩栩如生的山茶花
男木島上的海沙群像
路邊小景
藝術祭能夠吸引到如此之多的人潮前往地處偏荒的越后妻有和瀨戶內地區,本身代表了巨大的社會成功,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北川通過藝術引發關注、改變當地人口下降情形的目標。這正是藝術對生活發生影響的實例。
對我們大多數無法親臨現場的普通百姓來說,透過這場小小的活動,感受到珊珊傳導而來的藝術洗禮和沖擊,足夠引發我們對藝術的向往和沉思。從我個人的感受來看,此時的中國,藝術成長的土壤還太過于稀薄。大部分公民的精神世界尚未獨立,更惶論豐富。內心對生活的認真體悟不夠厚重、不夠深刻、不夠痛切,是無法和藝術創作者產生共鳴的。目前我國的大部分藝術,都還是寄居于商業活動之下的偽裝品,與獨立生存和人文情懷等等,距離實在是太遠了。
我深知,如果珊珊不是一個從大學時期開始就深受藝術熏陶、在國外生活過較長時間,熱愛生活、充滿了勇氣和思索,前后去過日本五次,能給我們解釋物哀幽玄侘寂的姑娘,斷不能在藝術祭中體會到如此深刻的喜悅和感動,也無法將這種強烈但稍縱即逝的情感保存到與我們分享的此刻。
看到珊珊,看到“101書房”的前后十一期活動的各位嘉賓,看到深圳讀書會本身的存在,就覺得即使在這座被稱作“文化沙漠”的年輕城市,也能看到藝術和美的萌芽,也能感受到精神的追求和清流。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們都能被藝術所拯救。
謝謝珊珊。
站在藝術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