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喜歡下國際象棋,平時在家里會和爸爸切磋一下,一開始,他在幼兒園里只學了基本的規則,每次和爸爸下棋,三兩招國王就被干掉了。
一看到自己輸了,開始噘嘴、悔棋、耍賴,如果輸的次數多了,逐漸演變成掉眼淚、哭鬧,拒絕再玩下去……
弄得我們都很煩惱,一方面希望通過下棋加深和爸爸的感情,另一方面面對他只能贏不能輸的狀況,不知道該怎么辦。
在和一些朋友交流中,我發現和我兒子一樣,在游戲中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很普遍,面對這種狀況,一些家長選擇故意放水,讓孩子贏,孩子高興了,大家都相安無事;還有一些家長實事求是,輸就是輸了,輸了剛好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要想好,必須先壞”的思維在作祟。
這兩種方法,我們家都用過。
一開始爸爸“放水”,孩子贏了,還問我們:爸爸媽媽,你看我聰明吧,我比你們都聰明……等到爸爸不讓著他的時候,除了慣常的哭鬧之外,更要命的是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愿意再去碰觸國際象棋,更不愿意和爸爸一起玩游戲,他錯誤的認為是國際象棋,是爸爸導致了他輸。
后來我和爸爸商量了一下,約定好了,針對孩子的水平適當給孩子放水,玩的過程中有贏,但絕對讓他輸得多,而且在玩之前,我會先和爸爸一起下棋,讓兒子當裁判。
次次我都被干掉,但每次我都很平和的說一句:“沒關系,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我在這盤棋里又學了一招。老公,謝謝你教給我這么厲害的一招,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贏的”。
孩子在觀看我和爸爸下棋的過程中,很快就知道了一句話:失敗是成功的媽媽。
我不敢說這種方法多有用,但對我兒子有效果,輸了的時候,一方面他會自己找臺階下:媽媽,其實輸了也沒什么,失敗是成功的媽媽。同時還激起了他的斗志,非要報名和老師正式學棋,憋了一口氣,非要贏了爸爸不可。
現在的家庭教育,專家很多,各執一詞,無論怎么說都能自圓其說。所以有些家長一味的聽信了鼓勵和贊揚教育,即便是孩子應該做到的,諸如三歲可以自己穿脫衣服,四歲可以自己擦屁屁,也會大肆表揚:“你真棒;你太厲害了;你就是小天才啊。”
沒原則的表揚,導致孩子在日常游戲和學習中,凡事都要爭第一,都要贏。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家長已經給他們灌輸了一種思維模式:你們說我是最棒的,最聰明的,那我肯定就是最棒最厲害的。
一旦沒能如愿,孩子的性格缺陷就會暴露出來,比如暴躁、鬧情緒,不服輸,把不良的情緒傳遞給其他孩子,給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試想在一個群體里,誰愿意和這樣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這樣的孩子也很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他的人際關系也會很緊張。
孩子們在學習和活動中,總會有同學或者朋友比自己做得更好的情況,被一直捧在天上自認為是最棒的孩子,突然被同學或者朋友超越了,這個現實狠狠的將滿是優越感的孩子摔在了地上,他們該有多疼,從來沒被摔過,該有多脆弱。他們一時很難接受別人比自己強、自己被超越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來沒有經過挫折教育的孩子,不知道失敗是什么滋味的寵兒,面對失敗,有的孩子會大吵大鬧蠻不講理,有的會自暴自棄從此不愿意去做任何有比賽性質的嘗試,還有的會情緒低落,否定自己,陷入自卑……
倫敦奧委會一位官員在回答記者關于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的提問時說:
體育教會孩子如何去贏,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欠缺的一種教育。
作為家長,我們都清楚,NO1只有一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便家長的能量再大,也是在一定范圍內幫助孩子掃除可能面對失敗的障礙。
但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總有一天需要他們獨自去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所以,我們需要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教給他們一種對待輸贏的態度,成為他們受益終生的情商。
家長不要苛求完美,允許孩子輸
小嬰兒在學習走路的時候,他們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來接著再走,每次摔倒他們都沒覺得自己無能,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
此時如果他們摔倒了摔疼了,看護人神情緊張,趕緊抱起來又是拍打地責怪地,又是哄,反而讓孩子體驗到摔倒之后是一種不好的感受,下次再走路的時候就變得唯唯諾諾、小心翼翼,有的孩子就會出現明明可以走了,摔了一跤不敢走、不會走的狀況。
同樣的道理,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失敗都是正常的,無需用成人的標準去安慰孩子,過度的安慰反而會強化孩子,失敗是一件需要安慰的事情,而被安慰往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家長不要過度在意結果
如果家長出于攀比、虛榮或者望子成龍的目的,過于在乎一件事的成敗,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讓他們關注成敗。
一旦失敗了、輸了,孩子會擔心自己在父母眼里的形象,他們會錯誤的認為:一次失敗就等于整個人,以后自己都是失敗的。
一旦孩子的自我價值判斷出現了偏頗,孩子就會變得自卑,甚至出現一種既然在正常的規則里我沒法贏,那么我就打破、破壞規則,通過破壞以此來現實自己的價值。
要糾正孩子對待失敗的認識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失敗僅僅是這一次失敗了,并不代表一直、始終會失敗。而且并非只有贏才有價值,輸有輸的意義。
我們都希望孩子自信、陽光,自信心的養成,不是一味表揚不是一直成功就能養成的。
自信心是從無數次的失敗中建立起來的。
當孩子在一次比賽、一次活動中輸了,我們不能輕描淡寫地說:輸就輸了,沒關系,下次再來。我們應該在態度上藐視結果,但在戰術上要去重視它,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輸的原因,從輸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獲得進步。
言傳身教最重要
?什么樣的家長養育什么樣的孩子。身為家長,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是什么樣的人?
面對比自己能干,獲得加薪的同事,我們是真心的贊揚,還是充滿嫉妒的非議?
面對升職競聘失敗,我們是一蹶不振,還是能主動找到自己的問題,重振旗鼓。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能身正、心正,我們的孩子面對贏得自己的人,一定也能由衷的為成功者點贊,也一定能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人的一生,要么影響他人,要么被他人影響。我們總是先認識了身邊的人,才認識了這個世界。所以,能與優秀者同行,與優秀者共舞,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