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奇跡男孩》:化解恐懼回歸愛
譚洪崗
一個臉部畸形、隨時把嬰兒嚇哭的男孩去上學,會在學校遭遇什么?眾人的震驚、鄙夷、嘲笑、欺侮?他自己無法融入集體、備受打擊、變得孤單冷漠,甚至整個崩潰?根據真人故事改編、正在熱映的《奇跡男孩》,顛覆了我們的常規想象。
10歲男孩奧吉,之前一直在家里讀書,直到母親決定送他去上學,融入群體。他遇到過艱難,承受了同學們的驚訝、議論甚至惡意,他也懷疑過都是自己的錯,自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然而所有人心中向善的部分,在相互激發中逐漸顯現,奧吉最終贏得了真心的朋友、恢復了信心,還得到學校頒發的年度榮譽。共同成長的過程中,受益的并不只有他自己。
奧吉的爸爸也鼓勵孩子取下宇航員面具,走進學校,并堅定地告訴對長相自卑的兒子:在爸爸眼里,你很好,沒有任何問題。——父母無條件的愛、接納與信任,會直接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
的確沒有什么會一帆風順。奧吉忐忑不安地走入學校,好不容易交到一個朋友,開心之際,卻不巧聽到了朋友在背后跟別的同學一起譏笑他,奧吉感受到無比的傷心與難過。
奧吉就讀的學校,有同學惡意留言嘲笑貶低排斥他時,校長當面警告該男生及其父母,這里不允許校園霸凌。良好的環境背后,其實凝結著許多人的不懈努力和堅持。
奇跡男孩奧吉的成長,也激發和帶動了同學、家人放下錯誤信念,破除舊日的狹隘習慣,重新看待眼前的事實。以未來可能的前景更新自己的心態。奇跡源于我們心中本來的力量。看你是否決定和所有的生命合作,一起真正活出來!
第二篇
《奇跡男孩》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情感太戳人了
電影《奇跡男孩》由斯蒂芬·卓博斯基執導,奧斯卡、金球獎雙料影后的朱莉婭·羅伯茨,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歐文·威爾遜,《房間》男主角、奧斯卡備受關注的新星雅各布·特瑞布雷主演,美國獅門影業公司出品,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引進,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譯制,電廣傳媒影業聯合投資制作、協助推廣,佰安影業(上海)有限公司、伊犁卓然影業有限公司聯合營銷。影片目前在全國各大影院熱映中。
小奧吉將要進入學校,第一次獨立面對新的環境和新的老師同學。全家貼心地一起送小奧吉上學,爸爸媽媽盡管非常擔心他,但還是選擇了放手讓他學習獨立面對人生的風雨;姐姐也在他耳邊輕聲說著鼓勵的話語“你天生與眾不同,注定不會淹沒在人群中”。小奧吉內心雖然充斥著不安與緊張,但他還是邁出了這艱難的第一步,以真實的樣子去迎接未知的世界。即使對其他小朋友而言,初次上學也是個不小的挑戰,對天生臉部畸形的小奧吉而言,去適應學校生活顯然需要更大的勇氣,因此也更可見他堅韌強大的內心。
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使得影片免于流俗,這種隱忍、克制、恰到好處的情感太戳人了”“從第10分鐘就開始淚目,不做作反而更加打動人心”等真摯贊譽不絕于耳。暖心勵志的故事與正向積極的情感內涵,使這部電影成為今冬全家觀影的不二之選,在強勁口碑的支持下,該片的市場潛力不容小覷。有觀眾評論道“看似真實平淡,卻讓人看完充滿力量”“故事里不僅有奧吉的成長,其他人也在成長,在接受奧吉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得到了升華”“接受這個世界的不美好和自己的不完美,這是對迷茫時期最好的解答”等真摯贊譽不絕于耳。
本片的故事聚焦在奧吉從五年級到小學畢業的經歷,并非闡述他一路長大成人的過程,因此撐起電影的演員群們也相對低齡化,成年人在電影中反而只是起輔助作用的配角,未成年的孩子們才是主心骨。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奇跡男孩》的故事也偏向低齡化,電影很寫實的刻畫了一個面貌異于常人的孩子,開始嘗試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后會受到的種種沖擊,如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被一些品行不端的同儕言語霸凌等。奧吉面對逆境,如何一步步克服難關的過程,本身就極具人生啟發意義,相信對任何成年人而言,觀賞本片不會感到索然無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奧吉是《星際大戰》(Star Wars)的死忠粉絲,因此片中安排了不少《星際大戰》的電影彩蛋(刻意安排的巧思),對于星戰迷來說,可說是觀賞本片的意外之喜。這類元素的應用,尺度拿捏也頗得宜,即使是沒看過《星際大戰》的觀眾,也不至于影響劇情理解。首先我很喜歡奇跡男孩里面所表現出來的童真,看的同時感覺自己也年輕了好多。影片全程都很溫馨,特別暖心,但是暖心的背后同時也會讓你聯想到現實的殘酷。所以我真的是心痛的笑著看完的。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甚至都給他編了個結局——最后小男孩成為了一位偉大的宇航員,本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那么我至少可以欺騙一下自己。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美好,但是很現實并沒有。我的同伴安慰我說你可以換個角度,上學可以理解為初次步入一個小型社會。他在
這里可以取得認可,那么在其他的社交場合肯定也會被大家所接受的,所以并不一定要加那個后綴。我想基于電影這種說法還是很成立的。最后再說說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吧,在我上6年級和初中時是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的,但當時我的選擇是成為路人甲乙丙。現在想想也許最傷人心的其實正是我的這種冷漠,所以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些內疚。
我朋友,一個大男人,在電影院從頭哭到尾。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并不相信奇跡的我,也很不爭氣地含著淚看完全程。電影暖而不煽,不渲染苦難,最為難得,從影院出來,立馬決定,第二天要帶我小侄子再看一遍。不出所料,豆瓣打出了8.6的高分,Cinema Score 更是繼《尋夢環游記》后再次給出了A+的罕見好評。有人說,若是你近來心情疲憊,這部電影是個流淚的好借口,當你覺得生活好辛苦,撐不下去的時候,看一下這個,就能再堅持一會兒。也有人說,每個人都可以在電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三篇
《奇跡男孩》撥開迷霧,誰不是在和生活苦苦奮戰?
《奇跡男孩》根據美國作家J·R·帕拉西奧小說改編的電影。
其實,原著比電影早十個月就來中國了。只是,去年3月時,這本小說的名字還叫《奇跡》。現在,這本小說的中文簡體字版再版了,封面還是原來那一個,書名卻變成了《奇跡男孩》。原因嘛,多少是想與電影有一個呼應。可是,將《奇跡》改成《奇跡男孩》便發生意圖上的誤解了: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勵志小品,作者要講的也并非是一個身有缺陷的男孩如何創造奇跡———奧吉一個人的奇跡。事實上,帕拉西奧想要表述的,是人人。
人世的困局是什么,才是影片真正要討論的
影片最后過盡千帆,主人公奧吉來到一大片湖邊,出現了一段他的內心獨白,可以說是全片的題眼:“我們每個人來到世間,本身就是一場奇跡。當然,奇跡從來都不代表完美。多點善意,撥開表象上的迷霧,誰不是在和生活苦戰?”這也證明了將“奇跡”歸于小男孩奧吉及其家庭所創造的是種誤解。
《奇跡男孩》講的是男孩奧吉出生時先天臉部畸形,在經歷了27次手術與整形后,才擁有了正常的呼吸、聽覺和視覺,但他的外貌始終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正常。所以,在10歲以前,奧吉都在母親的家庭教育下成長,并沒去過學校與同學們一起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決定將奧吉送進學校……
就題材而言,《奇跡男孩》并不特別。關于特殊人群走向社會的艱辛和所受的慢待,早已有不少珠玉在前,如《阿甘正傳》《美麗心靈》等。但《奇跡男孩》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并沒把鏡頭聚于這位制造了奇跡的男孩一人之上,而是通過他周遭的各色人等的個人視角,表現出人的生存之困與其間所誕生的所謂奇跡。
也就是說,奧吉只是整部影片的一個視角而已。導演沒有止于對男孩融入社會所受的種種不公和困難的描繪,所謂正常人世的困局是什么,才是影片真正要試圖討論的。拿朱莉婭·羅伯茨飾演的母親來說,電影并沒將她寫成一個特殊人群題材中常見的那種母親。盡管她為奧吉付出了很多,但她同樣有著對人生的深深遺憾。為照顧孩子和家庭,她那
即將要完成的博士論文一直沒機會寫完。當一直沒拷貝出來的論文重新出現在她電腦頁面上的那刻,母親眼睛閃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朱莉婭·羅伯茨以令人信服的表演,向觀眾傳遞了該片真正的著眼點和意義所在。
男孩的姐姐奧莉維婭,作為這個特殊家庭里的長女,她看似幸運,但她的人生因殘缺的弟弟而日漸被拖入懂事、體貼、不讓父母操心的“人物設定”。盡管深愛著小弟,但在父母絕大多數愛都給了弟弟的家中,姐姐的內心一直是五味雜陳的。她被迫擔起了太多同齡人無法接受的角色:弟弟的保護者,父母的小幫手,隨時隨地可以被“取消關注”、令人放心的孩子。然而,當一直以來最愛她的奶奶去世,她最好的朋友一夕之間改變了對她的態度,乖乖女的平衡瞬間被打破了,她的痛苦與掙扎,何嘗不是為了要回她錯失的一切?
生活沒有捷徑,人人都有需要面對和破解的困局
這是一部不僅僅關于“理解”“接納”和“愛”的故事。帕拉西奧曾坦言,寫《奇跡男孩》的原因,是一次女兒在冰淇淋店偶遇一位特雷徹·柯林斯綜合征孩子后驚嚇大哭的經歷。當時,帕拉西奧因不知所措趕緊帶著女兒離開了那里,回到家中,帕拉西奧為自己的反應感到羞愧,當時,收音機里傳出Nata1ie Merchant的歌曲《奇跡》,于是她開始創作這個故事。
殘缺的男孩像一個太陽,光照出他周圍普通人世界的殘缺,只是這殘缺不是在臉上,而是在心里。學校里,那些參與嘲笑和霸凌的同學們,何嘗不是殘缺的?影片中,媽媽在安慰奧吉時說:“也許,他們對自己不是那么有信心。”當霸凌者真實恐懼的面相暴露在了人們面前,當摯友間的誤會逐漸解開,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相信,自卑便是殘缺的實質之一。人性,有時表現出完全相反的表象。比如,影片中小奧吉太空帽從不離身,縱便是睡覺也頭戴太空帽,他是用此來逃避太空帽之外那個不愿去面對的現實世界;又如姐姐的閨蜜米蘭達,突然中斷與好友的任何聯系,背后難以言說的原因是因為離異家庭中長大的她,長時間地因為羨慕而假裝扮演她閨蜜的角色,久而久之,內疚終成不能承受之重;還有小奧吉在學校的第一個朋友杰克·維爾,在與同學的閑聊中說出“如果我長成他的樣子,就去自殺”,正是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奧吉,造成兩人之間關系急轉直下。但這句不經意的言語背后,則是他的軟弱和害怕失去班里更多的朋友。
我們都是有缺陷的孩子,人人心中都有難以啟齒的真相、需要破解的困局。影片因為凡此種種多維度的開掘,擺脫了一部雞湯電影的勵志套路,走出了一番超越常規美式家庭片的小別致來。然而,也僅僅只是小別致而已。
片中所出現的所有角色,被安插在小奧吉人生大戲的幕間,讓觀眾充滿同情,而人物更深層次的復雜性,也多少被消解在了電影中不斷閃現的人生“箴言”中———一句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箴言,仿佛成了解
決問題天然的捷徑。就像影片的最后,一次挺身而出讓小伙伴們終于和奧吉成了朋友、打成了一片。在這種過分單純的世界觀牽引下,故事最終向著暖和甜膩一路狂奔。當然這可能是讓絕大多數人滿意的原因,也是該片近乎零差評的主要因素。只是,如若絕大多數惡,都能這么容易抵達彼岸,那么那些和生活苦戰的人又是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