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共讀章節】P1-23,序言、第一、第二章
【打卡作業】
1.思考如何才能在溝通中更好地去觀察和感受別人和自己?
2.請列舉你生活中,發生的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的例子,越具體越好,也可以列舉對話。
3.如果可以,請把第七頁的《語言是窗戶》朗讀五遍。
當我們有更高的覺察與內觀能力時,就更容易觀察與體會彼此的感受與需要,內心也更加柔軟。當我們會愛自己了,也意味著我們有能力愛別人了。
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語言字眼的使用,更是對觀察、表達感受、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請求的覺察,可以通過文字表達,也可以通過沉默、專注及面部表情和身體需要來表達,是一種愛的表達。
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在我的生活中都有出現,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量出現,幸運的是,我現在選擇了學習溝通,用心去體會溝通雙方背后的情感與需要,又加入了非暴力溝通共讀,相信會越來越好。
也非常感謝組織者愛的付出,感恩同胞們的分享。
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加油。
【DAY2】P26-36,第三章
1.早晚把第27-29頁的詩歌各朗讀5遍吧,感受觀察和評論的區別。
如果可以的話,請在未來的幾天每天都朗讀一遍吧。
那么今天的作業,在小目標打卡的時候,需要附上你的朗讀語音。
2.自行完成,第34頁練習一的觀察和評論作業(無需作為打卡內容)。
3.列舉你說的五個評論的句子,并且把它轉化成觀察的語句。
1、和先生說,我讀段話給他聽,才讀了兩句,他說他聽過,我說你在哪里聽的,他說是我們倆一起聽書的時候,我半天沒想起來是誰,原來他說的是樊登,哈哈,心里頓感欣慰,孺子可教,還記得核心的部分呢。
2、我自己說的5個評論的句子:
1)你和女兒互動得不錯(對先生)。
轉化為觀察:女兒休息時,我看到她和你有說有笑,很放松的樣子,我覺得你和女兒互動得挺好的。
2)你又開始急躁了,要有耐心,不要對女兒有情緒,她不會,你慢慢教(對先生)。
轉化為觀察:當你輔導她完成數學作業時,我注意到你語氣不像平時柔和、臉上的申請也嚴肅起來了,你是不是要沖女兒發火了?
3)你又開始頂嘴了,看吧,我說你做不到不頂嘴(對女兒)。
轉化為觀察:剛剛你練習長笛我提醒你吹的時候注意節奏時,你很不耐煩地和我說,“我知道”,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會想到你是不是又要開始頂撞媽媽了。
4)今天的交通堵得很嚴重啊(對交通)
轉化為觀察:我看到某某路的十字路口停滿了車子,有一名交警在十字路口做指揮,這讓我感覺到今天早上貌似要遲到了。
5)你還沒做完,真慢,是不是給自己排太多事了(對自己)?
轉化為觀察:都收拾大半天書架上的書了,還沒收拾完,這讓我有些擔心今天安排的其它事情是否能順利完成。
【DAY3】P36-45,第四章
1.完成第44頁練習二表達感受的作業(無需作為打卡內容)。
2.用書中所列的表達感受的詞匯表記錄你生活中相對應的對話。
3.在小目標打卡的時候,需要附上第36頁《面具》詩歌的朗讀語音。
早起之后,冥想、晨間日記、送孩子上學、運動,一項項做完之后安靜地坐下來,看到班級群里金勇的分享日志,真的好激動,好開心,感恩生命給了我如此大的禮物,讓我遇到如此多豐富多彩的生命。感恩易效能,感恩葉老師,感恩G167的各位伙伴,感恩華教練、唐教練、佳佳教練和勇榮教練,和你們產生了連結之后帶給我生命巨大的改變。感恩湯曉春,感恩李燦,感恩潘教練,和你們的連結讓我體驗到了閱讀的非凡魅力,感恩《非暴力溝通》閱讀群的每一位小伙伴,我們一起成長,一起改變。
場景一:
正是我們第一個90天踐行期間,10月6日是我們的小組會,考慮到大家都在休假,比較放松,臨時定了一個主題“育兒”,內心里認為參與的人一定會很多,以往我們小組內部會議,除了實在有事需要早退的,基本是全員參與。6號一早開到一半的會議,才只有8個人,心里感到有些失落,也有些自責。放在以前,一定會覺得不敢表達,會覺得在眾人面前袒露情緒不太好。最近這方面的突破比較多,和大家表達了我的感受。
我:看到我們今天小組會的人沒有那么多,我感覺有些失落。
回復1: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安排,正好在假期,大家估計在忙著呢。
回復2:謝謝你告訴我們你當下的感受。
看到回復2,瞬間被撫慰,哈哈,因為感覺到了接納與理解,神奇吧。
場景二:
各方面原因影響,我身體屬于亞健康,老公平時比較在意我身體,剛開始踐行易效能的時候,看得出來,他內在是支持我早睡早起的,有一天,他睡得比較早,我安頓孩子休息之后,在客廳里繼續做著休息前的一點準備,他沖出來氣洶洶地和我說了句,“都幾點了,還不睡覺,不要命了”。我當下內在的情緒是特別委屈(還沒到10點半)。按照沒有改變之前,我也會生氣地回他幾句他不愿意聽的話。這次,我選擇了暫停,沒有讓生氣的話傳播出去。
第二天,他無意中和我提起睡覺的事,原話忘了,但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么他前一天晚上生氣背后的內在表達。于是,我和他表達,“我知道你很擔心我的身體,你很想讓我一直都健健康康的,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以和我說,老婆,早點睡哦,健康第一,你這樣說我會覺得被關心,而不是被指責”。他后面基本上沒有像那天晚上一樣的表達了。
場景三:
和女兒國慶假期從父母那里回來的途中,
女兒:媽媽,我有點想沛沛(弟弟的女兒)了,我好喜歡她。
我:謝謝你告訴媽媽你的感受,寒假我們再和沛沛一起玩,好嗎?
女兒:好的(一邊在我懷里露出難過的神情)
表達感受是很重要的,我們中國人最不擅長的就是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中國男性,就像書中所說,我們習慣了傾聽權威而忘記了傾聽自己,殊不知,我們的一生如何度過,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試著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感受,讓我們的感受蘇醒。加油!
【DAY4】P47-62,第五章
1.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
回想一下,我們最近一個星期,聽到不中聽的話,自己的感受是如何的?
對照書本,我們聽了不中聽的話,進行了哪種選擇?
2.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在最近一個星期里,我們使用了哪些批評的語言?我們真正的期待是什么?
3.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你處于哪一個階段?聊一聊你的感受。
4.完成練習三的作業,需要和感受的關系。(不做打卡要求)
【DAY5】P63-83,第六章
1.想想我們日常是如何對別人提出具體要求的,跟書中提到的方法區別在哪里?
對老公,常會說,你能不能積極點,多學習,多看書。
對孩子,常會說,你是不是又想玩手機,又想看電視了?你把作業都完成了嗎?
日常的要求既帶有情緒,又沒有具體到行為,直接指向的是人本身。這個需要慢慢改,要指向行為而非人。
提出的要求要更加具體明確,就事論事。
2.“我們在說話時,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的看法是如何的?
是的,我們習慣了傾聽權威,習慣了傾聽太多的聲音,唯獨忘了自己。這是多數人的情況,生活中聽到自己的內在聲音的人太少了。當我們表達我們想要更好的房子時,有可能我們的需要是足夠的安全感。當我們表達我很煩,會有多種情況,有可能是太累了,有可能是家人的生病讓我們有些焦慮,有可能是工作上出了一些狀況……無數種可能,但因為我們一直在向外求而很少向內看,所以多數情況下確實如此。
需要通過不斷的覺察與練習來實現內外合一,知行一致。
3.完成練習四,思考一下,提出請求的方式對你以前的習慣差別在哪里?
看了下練習句,覺得平常自己提出的請求都太過寬泛與抽象,要慢慢練習具體化,不過,這個表達確實有難度,需要不斷的覺察與反饋后的修正。
4.你有沒有請求反饋的習慣?如果沒有,你如何改變?
以前很少有,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了,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工作伙伴或家人)應該明白了,心里想著,我都說的這么明白了,你不可能還不知道吧?如果別人還不明白,自己就會很燒腦,甚至有些傷心或者惱怒。
現在和家人溝通時,會比較具體,也會適當地要一些反饋。
早上在自己小組會里還要反饋,要求還是比較具體的,比之前進步了。
接下來需要做的是更加地具體化反饋,需要不斷練習與精進。
5.把五天共讀想到的問題列一下吧,我們匯總后周末選出一些好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今天讀的第六章,請求幫助這一章對我來說相對難些,如何提出具體的請求是難點。特別是在和對方對話,如何共情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一步做到很不容易。有時候,還沒共情到位,火氣可能已經上來了,哈哈,修行不到位。
非暴力溝通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的工具,他們改變是基于對生命的愛,這個高度高,實際生活中很難達到,大家可以一起探討下如何將非暴力溝通落到生活實處。
【DAY6】
今天和明天不讀書,我們一起解決讀書中碰到的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伙伴們提出來的,我們一起用學到的知識討論解決問題。你不一定要為所有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你認為自己最有見解的就給出自己的意見。你的角度可能更加能詮釋解決提問者的疑惑。
【討論問題】(任意選答,但請保留原問題序號)
1.請求被無視怎么破?
請求被無視很正常,畢竟多數人并不知曉非暴力溝通,就算是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是有很遠的距離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行合一。如果知行合一那么容易做到,陶行知老人家就不會成為榜樣供大家學習。
我覺得正視無視,接納無視很重要,滴水穿石,看你如何影響對方和自己的定力如何了。
如果請求無視就會慌或者焦慮,多半是我們對非暴力溝通的理解和運用還不到位,繼續刻意訓練,沒有別的好方法。個人觀點供參考。
2.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非常好,但想要改變好像有些難,如何更好地去運用?
刻意訓練自己,一段時間內專注訓練一個方面的能力,循環往復,一點點踐行,這方面的改變比早睡早起等踐行還要難得多。
分專題專門訓練,把它作為一個項目來做。
【DAY7】
從伙伴們打卡和反饋的情況,最核心的是如何在我們生活中應用書中的內容。說到底還是落地問題。
今天大家繼續討論一下我們如何更好地運用書中知識吧,可以以自己的想法和案例具體分析。這個問題理不清,后續的理論再學習的話,效果也會受影響。
看了大家關于昨天問題的反饋,覺得好燒腦,也特別感恩群主如此費心,整體的感覺是需要練習與實踐的部分太多,消化不良。
看到昨天晚上有一位小伙伴有提到非暴力溝通實踐篇,如果我們想把這個溝通方式更加有效落地,具體到每一個要素的觀察與練習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群主提到一周一個實踐主題,也是不錯的選擇,期待和大家共同進步。
我個人覺得細分溝通要素很重要,然后再一個個刻意練習,慢慢訓練我們自己,從固化到優化到內化,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專門實踐這個的學習小組。
昨天女兒發燒咳嗽,先生上班不在家,天氣降溫,秋雨瑟瑟,風也很大。和女兒外出回來的路上,買菜的時候看到旁邊一家餛飩店,她想吃小餛飩,考慮到天冷孩子又發燒,我還可以趁她吃東西的時間把蔬菜、水果和第二天早餐備好,同意了。后來,等我買好菜再到餛飩店里,看到沒有小餛飩,再后來看到她和店老板溝通,想到自己還沒吃飯,明顯感覺說話的語氣夾帶了很多情緒。回家的路上,女兒和我說,媽媽,我感覺到你現在有情緒,等你情緒好了我們再說好嗎?我當下對她的溝通表示肯定,但還是有點剎不住情緒的車,還說了一通負面的話。
回家后一邊做事一邊反思,把整個過程進行了切割,發現我的生氣一是擔心她身體不能快速回復,二是看到她和店老板溝通而沒有顧及到媽媽還沒吃飯有些傷心。我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和她進行了具體交流。
1、媽媽注意到你開始關注非暴力溝通這種形式,非常好,但目前這種溝通方式還不太普遍,我們可以先在家里慢慢用起來。
女兒回應了,并說感覺應該把這書給學校老師看看。
2、具體闡述我的生氣的來源:
我期待你身體早些好起來,外面店里的餛飩會偏咸,我擔心你咳嗽會因為鹽多而加重,也擔心你生病期間吃肉對你身體恢復不利。我對你當下的身體狀況有些擔憂,我希望你能吃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當我在餛飩店看到你和店老板聊天時,當我看到你吃餛飩完全沒考慮到我還沒吃飯時,我就更加生氣了。我希望你下次遇到同類情況時能夠不要耽誤時間,盡早回家,媽媽就可以早點吃飯了。
女:媽媽,我沒有和店老板聊天,我在和他溝通為什么給我的餛飩里放了榨菜。
我:對不起,媽媽誤解你了。媽媽知道了,對于這個事情,下次可以這樣和老板溝通……。
整體感覺,應用和落地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開始會比較難,花的精力比較多,用多了就好了。
【DAY8】P85-103,第七章
1.分析一下妨礙自己全身心傾聽的最大障礙和習慣是什么?
最大障礙:多數情況是自己排的事情太多,一忙就會在與他人溝通時不能全身心靜下來聆聽(這點在和家人溝通時體會特別深)。
固有習慣:本能有點排斥負能量的東西,如果有人抱怨或八卦,本能地會遠離。
2.思考一下我們日常是如何給予別人反饋的?與書中提出的方法差別在哪里?
通常情況下,我要么很少給反饋,要么給的反饋很籠統和抽象,而且對家人反饋的時候,語氣常常聽起來像批評和指責。
書中的方法建議主動表達反饋,使用疑問句來反饋對方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注意語氣,同時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關心加深與人的聯系,而非以標準非暴力溝通方式說話。
差別還是挺大,也很考驗內力。
3.當我們處于痛苦、生氣、沒有耐心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給予別人反饋的?是什么控制了你?如何改變?
以前會常把痛苦、生氣或其它負面情緒傳遞到家人身上,現在常用的一種方式便是離開情境,告訴他們我需要冷靜。
以前很容易被情緒控制,情緒一上來就很難收住,總是把情緒發出來給家人。
改變源自于自己不斷的覺察、成長與學習。
4.完成練習五,傾聽他人并給予反饋。
女兒生病咳嗽比較厲害,先生一晚上看啥都不順眼,神情嚴肅。換作以往,我會說,誰惹你了嗎?一副兇巴巴的樣子,或者說,你就不能不擔心孩子身體嗎?你越擔心她越生病。
今天早上:你看到女兒一生病,就很焦慮、很擔心,對嗎?
先生馬上點點頭,人也整個放松下來了,能從姿態上感覺到被理解了。
【DAY9】P105-114,第八章
1.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怎樣的?有無具體的案例?
初次讀到這句話,會覺得有些拗口,想否認。通讀完整章,再返回來細看,感觸很深。
關于家庭夫妻間和對孩子的控制部分,這部分早已有覺察,已經在改變的路上,雖然改起來并不那么容易,開始改變就走在路上了,慢慢來。
今天最大的感觸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很長一段時間內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忙到停不下來,最近和大家的共讀,特別是今天關于傾聽的閱讀,讓我很真切地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可以示弱,我可以不堅強,我可以表達我的悲傷、失望和難過。
非常大的進步,感恩大家,感恩有意義的共讀,感恩自己。
2.請通過朗讀下面的句子,有感受的可以記錄下自己的理解:
(1)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現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好棒的表達。我們的溝通常常不同頻,有時候,我們既不知道自己表達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更難體會到別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很多種情況下,很害怕別人跟我們表達拒絕(我們都喜歡被肯定、被認同),可能我們天性都喜歡更多地呆在舒適區吧。在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我們可以試著去覺察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說到這里,如何全身心傾聽才是更重要、更稀缺的品質。
(2)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覺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這樣的談話是很累人的。他只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而無法幫助我們與他人加深聯系。這種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因為說話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
怎么做才可以扭轉這種局面,使談話生動有趣呢?我的建議是,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得越久,也就越難做到這一點。我們這樣做并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請求他人體會自身的狀態。
做到這個很必要,也看到了作者書中所舉的例子,非常贊。現實生活中可以先嘗試小范圍(比如,家里、閨蜜)的練習表達,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提醒說話人注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用在親子關系的溝通上估計效果也不錯,不過估計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核心。大范圍的用似乎踩雷的概率比較高,不同頻的人會不會覺得我們腦子進水了。
(3)有的時候,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剛剛還在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和一位老師溝通,上午我把自己的心里話發微信給老師,對方半小時還沒回復(有時候他回信息會很快),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安,在想是不是不該發這條信息,打擾到別人了。于是,我就試著用共度這本書的方法與他溝通,他剛剛還和說這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同時,他提了他的建議,下次不及時回復的時候試著想想,是否還有別的可能。
與人面對面聊天時,常有點受不了冷場或者屋里寂靜一片,這時候在想是不是該做點什么或說點什么暖場,現在看來,這一做法體現了自己內在的不安,也錯失了體會在場人的感受和需要,或許大家覺得聊得差不多了也有可能。下次遇到類似情況要多感受、多傾聽下,哈哈。
【DAY10】P121-131,第九章
1.當我們表現不完美的時候,你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羞愧?內疚?自責?哪一些案例令你印象深刻?
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在現在的很多時刻,當自己表現不盡如人意的時候,會自責,會想如果怎樣怎樣就好了。
在高校工作八年多,無論對上還是對下,還是對工作本身,都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所有。隨著自己一步步付出,一步步深入,但結果并不是付出所預期想要的,就開始自責自己笨,自責別人可以做到而自己做不到,而全然沒有考慮到大的環境與體制內的一些特征。
經過近一年多的歷練,我比較少地自責,學會了愛自己、欣賞自己,欣賞自己從零開始的勇氣,欣賞自己對生命的那份熱愛。
接下來,繼續在路上。
2.用“我選擇做……是因為我想要……”來描述你近期你的抗拒做的煩惱吧,覺察自己能描述出來的需求。
我選擇學習財商是因為我想要更好地支付我想要的生活,盡管這是我從未接觸過這個領域。
3.你如何理解“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
讀了這句話會讓我覺得放松,我們習慣了對自己正向的行為、想法與言語表示接納,負向的會被我們本能地加以批判。愛自己從接納自己的一切開始,無論對錯,無論好壞,無論他人如何評價,我們都要愛惜自己,善待自己,這是對自己最大的愛。
順便推薦大家另一本愛自己的書。見下圖。
【DAY11】P133-151,第十章
1.“充分表達憤怒的第一步是我們不再歸咎于他人,如果我們認為他讓我很生氣,那么我們難免就會指責他人,然而事實情況是我們心情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行為”。我們絕大部分人都認為憤怒是外在的造成的,你的看法呢?
是的,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是別人的某個行為或想法激怒了我們,說實話,就算后來了解到我們的情緒源自于自己,也還是不太清楚具體如何用,或者如何表達才能闡述清楚。
看了第十章,清晰了。
憤怒是我們的某種想法或思維方式造成的,其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能明白憤怒背后的需要,我們就不會去選擇指責他人或指責自己,但做到這點很不容易。
我們可以嘗試實踐,有意識地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他們……”
我們越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內心的心理活動。與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步:(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自己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在3和4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2.最近一次你或者你家人暴怒的案例是如何的?客觀描述和分析一下。假如讓你復盤你會如何做?
先生喜歡炒股,我不贊成他放家里的大部分錢到股市,因為覺得風險太高。關于這件事,我們的不同意見持續十年多,期間因此吵架、鬧離婚的事都發生過,可到現在,還是沒有很大改觀。
我:你總是不考慮我感受,什么事都你說了算。
先生:我怎么不考慮你感受了,不考慮你感受我到家天天做這么多。
我:我說的是炒股這件事。
先生:你看看,哪里不需要錢。當你沒有一分錢的時候,你看看誰會理你。
我:你在說什么?我說的是炒股這件事,你就是不考慮我感受。否則老早就撤出來了。
先生:我不是正在考慮撤出來嘛,你給我些時間。
我:……,……,你要想撤老早就撤出來了……
先生:……
然后就變成口水仗,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開交,確在不同的頻道,不愉快也沒解決問題。
先生是一個顧家的人,這么多年兢兢業業,唯獨讓我覺得很不爽的就是炒股這件事。他主觀上想炒股賺錢,想讓家里日子更好些。我呢,知道他是為我們好,可覺得應該評估下這種方式是否合適,而且經濟決策應該由兩個人共同決定,而不是一個人主觀上隨意定。
我們倆冷靜下來后,
我:我知道你現在和前幾年不一樣了,也知道你是下決心要拿出來了,但是看著股票起起伏伏的,我還是會擔心我們的錢是否會變少,畢竟我們只是一個普通家庭。而且,我需要你做決策的時候同時要考慮到我的需要,我需要被尊重,需要讓我感覺到在這家里有決策權。
先生:我知道了,我最近找機會就會拿出來的,你放心(多期待他說一句: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感受,我為我之前沒有考慮到你這部分需要和感受而深表歉意)。
我:我知道你也是為了我們好,你很想讓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你能答應我分批拿出來嗎?
先生:分批拿出來,如果今天……,就拿出來。
我:好
過程有點簡潔,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就是這兩天的事,比之前進步了,兩個人在情緒冷靜后會繼續溝通。
【DAY12】P153-151,第十一章
1.為什么我們使用防衛性的強制力時候,會不自覺地把焦點放在評價別人行為上面呢?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做錯了事情,雖然我們很擔心他很愛他,也會首先批評他。復盤一下近期我們發生的這些案例,當時自己的情緒是如何的?
早上,女兒要去上舞蹈課,老公看她最近咳嗽厲害,去附近的醫院去掛號,想到要帶她先去醫院然后再去上舞蹈課,時間不太夠用,心里著急。她在一邊一直畫和同班同學的“微信”(她們倆交流的一種方式),看她這樣就更加著急。于是說,你看你,爸爸考慮到你身體狀況,一大早就跑到醫院掛號,你卻在這里不緊不慢的。你有沒考慮到時間呀,有點時間觀念好嗎?
(內在:寶貝,你最近咳嗽厲害,我們很擔心你身體。看到你經常不考慮時間,我們也有點擔心你不能很好地使用時間,擔心你學習與做事效率不高)
復盤:
如果為了趕時間,可以采取強制性的行動,但不是發脾氣,告訴孩子,“寶貝,收拾好東西趕緊走,我們趕時間,路上媽媽和你解釋為什么趕時間”。
我當下的情緒:
擔心她的身體、擔心她的時間使用效率不高、著急兩件事情同時做是否能安排過來。
2.的確,對孩子體罰、責罵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個也往往是父母不自律的表現,會對孩子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你是如何理解的?
是的,體罰、責罵之后確實帶來孩子的服從性行為。但體罰、責罵容易讓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愛,產生恐懼,也傳達了一種可以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也無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而只是一種服從權威或不得不做,長大了容易屈服權威,而不能傾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
2.朗讀打卡:
(1)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于防衛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
(2)對體罰的恐懼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父母的愛。
(3)當我們為了回避懲罰去做事情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
(4)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看重每個人選擇生活的自由。與此同時,非暴力溝通還強調我們彼此相互依存,我們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息息相關。
【DAY13】P163-175,第十二章
1.能否以“當我想到上班的事情時(觀察),我好害怕(感受),因為我要確保孩子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需要)。我想,在上班時,我需要一位好保姆來照顧他們。下班后,我還要確保有時間和精力好好陪伴孩子。”為模板,把你近期的內心沖突用“觀察、感受、需要,行動”來表達出來。
當我看到先生一副氣呼呼的樣子時(觀察),我有點擔心(感受),因為我想讓整個家庭的氛圍比較和諧,想讓女兒在一個比較和諧的家庭環境下成長(需要)。我想,我以后要在女兒不在場的情況下和先生多做這方面的溝通,同時告訴他有情緒時,先陪自己的情緒,等情緒過去了再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告知女兒在我們有情緒時,提醒我們先陪自己,以免我們的壞情緒殃及女兒。
2.文中提到的社會文化的局限性,應用到我們生活當中主要體現在個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的局限,我們往往被自己的觀念束縛,以此去給別人評價,阻礙了我們看清別人和自己的需求。談一談你的理解。
是的,我們都有各自的習得(有文化的、家族傳承的、個人成長過程中體驗到的),我們習慣了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學習了非暴力溝通后,我們可以多一個視角,在那個想要評價他人的時刻,多一份覺察,多一份體驗,稍作停留,感受我們的需要,感受他人當下的需求。這樣,無形中,我們會增添很多生命的平靜,也會增添很多幸福感。
朗讀打卡:
1.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傾聽和表達自己的需要并不容易。一般來說,我們的文化傾向于把個人需要看作是消極的、具有破壞性的。如果一個人公開表達自己的需要,就很可能被看作是自私的。
通過鼓勵我們區分觀察和評論,認識情感的根源在于個人的需要和想法,并以建設性的語言提出明確的請求,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認識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一旦認識到社會文化的局限性,我們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縛,至少我們已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2.如果以苛刻的態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變得平和。
【DAY14】P177-185,第十三章
1.通常我們的感激大多限于“謝謝”這個詞,如果把感激具體化,別人的感受肯定不同。嘗試一下我們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三個完整的部分,去表達我們對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事情的感激。
近兩年來,與您無數次的傾訴,您就像家人一樣聆聽我、接納我、支持我,無論我做什么,說什么,您都那樣耐心,不離不棄,甚至在我覺得自己糟糕透頂的時候,這讓我感覺非常溫暖,是這個溫暖的力量支撐我一步步走向今天,一步步成為更好的自己,我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在此真誠地向您致謝,感恩相遇。
2.別人表達感激的時候,通常我們是如何反應的?
別人表達感激時,我們通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自我膨脹,相信我們比別人優越;另一種是假謙虛,否定別人的欣賞。
看完非暴力溝通對感激的回應,你覺得如何接受別人的感激呢?
優雅地接受別人的感激,與對方一起感受與慶祝生命的美。
3.把你向別人表達感激的話(三個不同的案例),按照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三個要素,通過錄音打卡發出來吧。肯定會有不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