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問——我有什么
進行知識管理,首先從目的出發,了解我想做什么,有了目的之后,要對自己進行更細致的評估,即目前為止,自身具備什么條件,來幫助自己達成最終的目的,從分析自身開始,就要看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兩個方面。
一、主觀條件
1.身體素質
主觀條件主要是自身的各種情況,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己的身體素質,我們知道,健康是一個人做一切事情的先決條件,身體健康與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能做什么,能持續多久,能達成多大難度的事情,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精力情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上才能夠確保事情的完成。
因此,所有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確保自己在合理健康的生活習慣范圍內身體不受到疾病或者其他身體問題帶來的困擾,現在對于我來說比較困擾的就是體重已經超重,體脂率高,這也直接導致了體檢結果不太好,比如有中度脂肪肝,血脂、血糖、尿酸高等等,不僅是在進食上出現了諸多限制,關鍵總會感覺到疲勞或者記憶力下降,因此,鍛煉身體減肥是我最近開始做的意見最重要的事情。
2.知識儲備
銷售行業里,在進行庫存管理的時候,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有多少貨物,都是哪些種類。而在知識管理中,第一件事情也一樣,即了解在自己這個“大腦倉庫”中,有多少知識的“存貨”,應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進行梳理,從中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識結構和知識范圍及容量。
這里講的知識儲備,既包括從學校里學到的全部知識,也包括在生活中父母、長輩、朋友等一切人和事給自己帶來的知識、見識和經驗。除了中小學學的全學科教育以外,大學期間學的專業知識是知識管理中比較重要,也是需要花時間去了解的一部分。
3.工作經驗
工作經驗是有別于知識儲備中被動的接受教育和影響而增加的“存量”,而是從主動的角度去體驗和交往而產生的知識,比如學生工作、實習工作和正式工作等,在這些經歷中能夠學習到與這個工作相關的相對較為“專業”的實踐知識,這部分知識強調的就是“實踐”性。
4.習慣
很多書中都講到習慣,所謂習慣,就是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動作和行為,比如,我們不會考慮自己的衣服是經過幾道步驟,左右手和身體是如何配合才穿到身上去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在21天就可以形成一項新的習慣,而這個習慣一旦形成,人們是很難可以去改變的。
因此,要了解自身有哪些后天養成,對學習、工作和生活有影響的習慣,哪些是壞習慣,那些是對知識管理有幫助的好習慣。如果每天下班回家都習慣追劇或者玩游戲,就不如每天下班回家舊習慣跑步健身,讀書學習的習慣對自身提升更有幫助。
5.優缺點
優缺點其實很多已經分散在了以上幾部分的主觀條件當中,本條所提的優缺點主要指自身的性格特點,比如急性子還是慢性子,在不同的情境中可以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急性子的人執行力強,但是考慮不周全容易出錯;慢性子的人思維縝密,考慮周全,但是思慮過度容易優柔寡斷,推進緩慢。因此,分析自身的性格特征與知識管理中那些環節相匹配,更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少走彎路。
二、客觀條件
1.家庭因素
以我為例,所謂家庭因素,主要分為三點:
(1)父母的健康狀況
(2)妻子的生育,
(3)子女的上學
從大多數人來說,家庭的三要素即父母、配偶和子女三部分,每部分都會有急需解決并且牽涉巨大精力,甚至是巨大經濟投入的事情,所謂后院安定,朝前才能安穩,否則,以上任意一個問題出現,都會讓人應接不暇。
2.工作環境
工作壓力決定可掌控時間
工作壓力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上級的要求或工作本身帶來的比較繁重的任務,另一方面來自自身能力欠缺和效率低下導致的被動壓力,我們能較容易改動的是有自身問題帶來的壓力,即培養好的習慣,提高工作效率,這樣,才能夠給自己基礎寶貴的時間進行個人能力的提升。
工作平臺決定認知視野
自己從事的工作客觀上決定了自己接觸到什么性質的工作,接觸到什么類型和層次的人,能獲取到什么方面的信息和知識,這是由工作平臺決定的。
工資待遇決定物質保障
說的實際一些,每個月能掙多少錢,決定了你每天回家路上坐要多久的車,住多大的房子,吃多少錢一噸的飯,要花費多少錢在生活的各項花銷上,投資多少錢在自己的提升上,而無數的經驗證明,上班路程越遠,雖然房價會便宜一些,但是路上消耗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是房租的差價無法彌補的,都不用說路上花費的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效果有多差。
員工關系決定人際溝通
所有公司的hr部門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如何管理員工關系,從員工角度而言,員工關系不僅包含對上級的關系,對同事的關系,對下屬的關系,也包括對行政人員、前臺接待,甚至保潔、物業,所有這些關系都是人與人溝通中發生,有一個和諧的員工關系,能夠讓員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工作本身,而不是與誰誰勾心斗角,劃分派別,搶占利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