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的時候回顧自己的一年生活,突生出絕望的情緒,因為整整一年沒有一絲一毫的收獲,不單指某一方面,而是從物質到精神,從外在到內在,均是一無是處。意識到這個情況的時候,想著該為自己新的一年制定個計劃了,努力在新的一年里使自己的全身心都能有所改變,于是一系列計劃出爐了,其中一項就是讀書計劃,而且規定了每月必須看的書本數量。
在很多人眼里,自己也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可是每每想起這個評價,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葉公好龍”四個字,喜歡讀書,可是別人談起來的書,自己都沒有看過,而且也沒興趣的,這才意識到自己這么多年讀的書都是些沒有什么營養的,大多是對自己的生活、工作、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沒什么用處的,于是開始刻意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和閱讀的種類。我想大家剛開始的時候肯定也有同樣的問題,書籍種類那么多,作家那么多,各個網站里推薦的書又那么多,就是不知道該選哪個。我也有這樣的問題,剛開始我是找一些別人發的書單,參考別人推薦的書,篩選出一些所謂有營養的來讀,結果可想而知,沒有興趣的讀不下去,晦澀難懂的讀不下去,有時為了完成每個月的讀書數量,強迫自己看完,可是書里講什么內容的,有哪些啟示,自己學到了什么,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讀”了而已。如此進行了一段時間,并沒有得到自己原本想象的那種讀完書的充實感,有的只是日益增加的空虛感,浪費了時間并沒有任何收獲的空虛。
于是從這忙碌的讀書計劃中停下來,開始思考,自己為什么要讀書,想要達成一個怎么樣的效果,從而做了一些調整。首先自己不再只是買別人推薦的書,而是和自己的興趣相結合。比如自己還是比較看些都市情感類的小說和懸疑小說的,于是每個月給自己買一本這類題材的書,另外兩本可以選擇知名度比較高的作家或者豆瓣簡書上的推薦率比較高的書(目前給自己定的是一個月三本書)。有這個計劃的第一個月給自己買的是辛夷塢的《應許之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還有就是網上推薦率很高的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以前只是聽說三毛,那么多人夸三毛,摘抄過很多她的語錄,卻從未完整的讀過她的書,于是決定試著去讀下,讀完感覺很不錯,也喜歡上了這個女子,于是之后每個月的書單里都有她的一本,到目前為止已快讀完了她的全部書籍。這就是要說的第二點,發散閱讀。從某一個作家的某一本書或者某一篇文章,從而來閱讀他所有的書。另外就是從在閱讀的書里,你也會發現作家有推薦自己讀過的書,自己如果對正在看的書有強烈感覺的話,就會不由自主的去買作者提到的書去看。作者也經常會提到一些典故或者話題之類的,讀到的時候自己有興趣,自然也就會去讀相關的書,這樣我們就不自覺的擴大了閱讀面和閱讀的數量,也不愁每個月選不到書了。按照這樣的方法,現在我的閱讀范圍已經不再僅僅是自己最初感興趣的小說類的了,也開始讀一些其他類別的書籍,有一本對對自己影響還算比較大的的書,給大家推薦下,馬歇爾.盧森堡的 《非暴力溝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哦。
在閱讀的這幾個月里,也有一些感受,給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就是千萬不要盲目的去追逐閱讀的數量,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情況去閱讀,我今年給自己的規定是每個月三本書,對于經常讀書的朋友來說,數量肯定是很少的,但對于我這個剛開始堅持讀書的新人來說是可以的,因為已經結婚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還是比較多的,而且還要上班,同時今年還有一些其他的提升自己的計劃在實踐。第二就是千萬不要讀完一本書就急著讓自己感覺有所收獲,如果沒有什么感覺,就覺得白讀了。讀書這樣的事情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需要不斷積累的,讀的多了,很多內在的氣質慢慢就培養出來了。而且讀書也是需要和書有緣分的哦,有的書再好,自己讀不下去,或者讀了沒有感覺,就可以先放放,說明您和這本書的緣分還不到哦,當哪一天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閱歷增加的時候再去讀,說不定就會很有感覺了,還會感慨為什么沒有早點讀到哦。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覺得自己喜歡讀的書沒有人家的高大上,比較膚淺,就不好意思去讀了,然后由于也選不到什么好書,或者對一些所謂的高大上的書沒有興趣,就放棄了閱讀,其實剛開始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選擇一些,讀的多了,不管什么書,在書中肯定會有一些有用的知識點的,看的多了,遇到不懂的多了,自然就會激起自己的求知欲,會不自覺的擴大閱讀種類的。
要說的就這些了,希望這些可以對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如何選擇,不知如何堅持下去的朋友們可以有所幫助,愿我們都能在讀書的旅途上越走越遠,路越走越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