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講記之論義
我希望這次參加學習的人,不僅要通達頌詞的意義,而且也要看無著菩薩的科判及講義內容。有些人可能認為:“我以前看過這本書,頌詞也學過,科判也背過。”不要這么想!學習論典的態度很重要,如果最初的態度沒有擺好,你的學習也不一定成功。
我們學習任何一個論典,按照藏傳佛教的傳統,首先要背誦它的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說學習五部大論,你一定要背誦每部論的頌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要知道這部論的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第三個條件,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第四個條件,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者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不僅要在字面上通達,還要總結它的要義,對每個比較重要的問題破析研究。如果你沒有這樣,光從字面上簡單滑過去,這不叫學習論典,只不過在聽傳承而已。
大概在五、六年前,我們講過《入菩薩行論》,當時用的科判是華智仁波切的“明鏡義”,這個科判分得相當好,后來《入菩薩行論廣釋》也是用了這個科判。這次我們不用那個,而是用無著菩薩的解釋方法來進行宣說,希望各位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該記哪些內容。尤其是我們在座的道友,以前大多數人都背過《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希望你們這次一邊聽講,一邊隨堂把頌詞背下來,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如果頌詞沒有背好,內容恐怕解釋得不是特別清楚。
=============================
編者注:根據上師的開示,有師兄發心總結了我們修學入行論的一些方法,末學感覺很好,編輯分享作為參考借鑒。師兄們若要轉發請慎重!
上師開示了照藏傳佛教的學習傳統:
總述:
一、首選要背頌詞,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熟悉科判是如何立的,整論大大小小的科判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
三、不看講義也能解釋頌詞的字面意思;
四、對每一品所宣講的內容或頌詞的大概意思進行研討分析;
五、把佛法的名相轉換成生活中的語言;
六、理論聯系實際。
詳述:
一、重視背誦
問題:除非學習時產生特別深的共鳴,一般情況下一個星期后就會把所學的東西忘干凈了。
原因:佛法的思想往往與人們熟悉的思維方法相左,人們對此還要有個從陌生到熟悉,進而到穩固的過程。
現象:所學的內容,在事后即使能回憶起來,也只是覺得腦海中有一個隱約的印象。比如學習了“安忍品”后,再遇到不樂意的事時應該有足夠的方法應對,但有不少人只知道要忍,卻想不到此時此境的相應安忍方法,只有強忍,于是忍得很悲壯,很痛苦,這樣和沒有學習“安忍品”并沒有什么區別。
原因:實際上是犯了“五種不持”中的“持義不持文”,等于浪費了寂天菩薩的教言,浪費了學習所花的時間,也浪費了上師對我們的一片苦心。
背誦效果:再遇到不樂意的境遇時,相應的頌詞會自動在腦子中呈現,提醒自己合理的應對方法,從而使事情得以順利解決,嘗到過甜頭的人會更自覺的去進行背誦。
二、重視科判
問題及現象:《入行論》、《廣論》的篇幅都很長,學習的時候容易迷失方向,學多了反而不知道學習了哪些內容。剛開始學習的時候,覺得每個句子都不錯,上師的講解也很精彩,但學完后感覺所學的佛法不成體系,似乎學習的大都是相似的內容,有時候會疑惑有些內容已經學過,為什么還要重新出現。這樣的學習效果很不明顯。
解決方法:將頌詞與科判結合起來,原先很模糊的意思清晰起來了,找到了這些句子里嚴密的邏輯關系。頌詞就象是一顆顆珍珠,雖然各自都閃閃發光,但在沒有足夠的鑒賞力的初學者看來,卻象一盤散沙,看不出太多的美感。而科判就象是金絲,能把散落的珍珠絲絲入扣地串聯起來,組成美麗動人的珠曼。
上師在法王座下也是特別注重科判,揣摩科判前后的關系,從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三、注重復述
現象:在一個星期前學過,甚至作了熱烈討論,等到再碰面時,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兩種方式:
1、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隨機請居士們復述這剛學過的內容。這種做法促使大家學習時集中注意力,并能當場解決不理解或誤解的內容。
2、第二次上課開始時,請居士簡單復述上一次學習的內容。這種做法能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促使大家回家復習。
四、大家討論
學習的重點在討論,并把書后的題目嵌入到討論中。對頌詞的意思有了更深的體會,也知道了佛法應用在現實中的標準。
討論中的問題:
1、夸夸其談;
2、沉默寡言;(1)老年居士:怕被人笑話。(2)怕得罪人,居士圈里是非多。
在使用上述四種方法的同時,我們還發現要注重下面兩個方面的問題:
五、把佛法的名相轉換成生活中的語言
佛法中的很多詞,如果沒有解釋,我們也很難一下說清楚他們的意思,比如:隨喜、相續、殊勝、世俗諦、勝義諦、無遮、非遮、菩提心、五蘊、無常等等,有些詞已經念叨得很順溜了,但對它們確切的字面意思仍然模糊不清的人也不在少數。
有些詞,即使已經知道字面上的確切意思,但在生活、修習中到底作何對應,意味著什么,也不是能輕松了解的。
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在遇到佛法中新的概念時,能快速了解其字面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意思,可以避免誤解,掃除障礙,大大提高聞思的成效,相應地也能有效地提升學佛者的素質。
比如理解“菩提心”是學好《入行論》的基礎,但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菩提心=覺悟心
=成佛的決心(對凡夫而言,是世俗菩提心)
=為使一切有情獲得最大的安樂而成佛的決心
=(明白了一切眾生與自己的關系后,得出:)為使做過自己母親的一切有情獲得最大的安樂而成佛的決心
=(明白了十法界中唯有佛陀才最享安樂,而推出:)為使做過自己母親的一切有情獲得最大的佛陀的安樂而成佛的決心
=(此目標宏偉,非一般力量能實現,而得出:)我強烈希望獲得佛陀的智慧與方便,來使做過自己母親的一切有情獲得最大的佛陀的安樂而下的決心。
六、理論聯系實際
比如在《廣論》的“中士道”,宗大師講到:“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舍生死,則求解脫亦惟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并在其后指出這種錯誤的結果是,雖“欲求解脫,亦惟增上慢耳?!?/p>
根據宗大師的這番開示,每個人檢視了自己學佛的真正目的,最后的答案不出下面幾條:為了減少煩惱、為了快樂、為了不再受生活的牽累、為了安詳、為了寧靜……也就是說,我們的眼光其實都落實在今世,很懷疑我們這些學佛人如果在今世達到了這些目標,會不會把進一步學佛的計劃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了。對照三世道的發心,這連下士道的標準也沒有夠上。
這個結果,對我們大家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我們繼續分析,如果我們學佛的出發點不做出調整,不把眼光放遠,則象宗大師指出的那樣,越學離解脫就越遙遠,就象南轅北轍,越使勁離目標越遠。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做了一個作業:“自我否定”,既然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背離了解脫,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學習佛法中,我們就要不斷地檢視自己,不斷地把背離解脫的思想和行為糾正過來。否定的內容就包括自己做事情的出發點、脾氣、習慣、思維模式、甚至愛好等等。這個作業使我們獲益非淺,一是發現了生活中原來自己離佛法的要求是那么的遠,二是原來解脫的心要運用起來也不是那么的困難。
如果能堅持以上的學習思路,相信那種口頭禪佛法的現象會大大減少。
社會上一些企業的員工素質培訓也有很多獨到的方法,如模擬場景,鼓勵學習后交流感受等等。只要我們抱著讓學習產生實效的目的,肯定能找到越來越多適合我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