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焦慮、消費主義和成功學,已然成為了一套產業鏈。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在《終身成長》里提到過,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傾向于尋找問題的根源,并且會積極去改變現狀。
固化型思維:被一系列負面情緒纏繞,并且認為這是既定的事實,無法改變,也不愿改變,最終選擇逃避。
在做選擇時學會放寬眼界,目光長遠;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學會高效做事,避免庸碌;在面對問題時學會用成長心態代替固化思維。
章澤天的每一步,她有深思熟慮的漂亮手法,也有得心應手的應對手段。她在給京東集團、給丈夫加分的時候,也不斷給自己添磚加瓦。
當然,回過頭說,劉強東看上她的絕對不止是美貌,兩個野心勃勃想闖事業的人,只要一合力,絕對能夠達到1+1>2的效果。
年輕的女人,其實真的應該多學學章澤天。
如果美貌學不到,可以學學她的聰明和情商。那種無可挑剔的得體感和超越年齡的成熟,真的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學習。
作為中國式好人的父母,常常會教育出人格殘缺的孩子,或者成為綿羊式的懦弱,或者就成為獅子式的暴躁——你和你姐姐恰好是兩種典型,你用內化自己的痛苦來抵御童年陰影,你姐姐用則是用外化的方式。
這兩種方式并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長期出于父母的不理解不接納狀態下,缺乏贊賞、支持、鼓勵,讓孩子逐漸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的無助,從內心深處變得悲觀、自卑、灰暗,相信自己能力欠缺,不會人愛。
分析到現在,說了這么多,我是希望你明白,你的原生家庭問題并非是你個人獨有的苦惱,也不僅僅是個時代問題,而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問題。
這個問題一定要跳出家庭,放到更大的社會環境中去理解,你才能看到全貌,也看到更深的根源。
對父母,不能單純的怨恨,或者勉為其難的接納,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完成自我的超越,對家族傳承的超越。
編劇王一淳說過,“似乎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經歷了饑饉和WG后,在感情問題上都比較幼稚、低等,當大人活得比較幼稚的時候,小孩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了。”
太多的中國孩子,包括我自己,都是這么長大的——先是父母教育的拙劣半成品,然后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用自己跌跌撞撞的步伐,用自己在社會上的際遇,在痛苦、絕望、掙扎、摸爬滾打中完成成品的制造。
尼采曾經說過,通過智慧之路有三個必經的階段:
一是合群期,崇敬,順從,效仿比自己強的人;
二是沙漠期,束縛最牢固的時候,崇敬之心破碎,自由精神茁壯生長,重估一切價值;
三是創造期,在否定的基礎上重新進行肯定,但這肯定不是出于某個權威,而僅僅是出于自己,我就是命運。
你要走出家庭的陰影,也要走出這三條路:
一是反思期。你要從盲目的抱怨、委屈、受害者的心態中走出來,嘗試去客觀理解父母身上的問題,他們給你的傷害源自于他們的無力,而不是真的討厭你。這點非常重要,理解與寬恕,意味著一個人自我強大的開始。
二是切割期。要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切割,這種切割一種是思想上的,要形成“我可以不像他們那樣去生活的”強大信念,給自己足夠正面的心理暗示。
還有一種切割是物理上的,不要過多的介入和家人的情感糾結中,要退一步相處,保持足夠的客觀和平和,不要幻想自己做救世主,去拯救誰,先救自己最重要。
你們家族的這條沉船上,逃出一個都是勝利。
三是救贖期。要重新建立新的自我,一個根據自己目前的能力以及未來的潛力,重新規劃出來的自我。
這個自我既不是父母給的,也不是別人說出來的,而是自己最了解的真實的自我。
不要忽視自己身上的創造力,沖出自己的舒適區,那些曾經被父母禁錮住的活力會在你不斷嘗試突破中煥發出來。
你最終所要達到的境界是:要有說出“我就是命運”這句話的勇氣。既不為虛無的牌坊活著,也不要成為強硬的鎧甲,而是做一個有血有肉有缺點有優點的人,正視自己,善待自己,愛護自己。
你的自我救贖之路是漫長的,等于是重新走一遍成長之路,看到父母內在的問題,然后躲避開性格中的暗礁和急流,換一種生活方式。
對自己要有耐心,有位哲人說過,沒有耐心就算不上智慧,你可能竭盡全力依然會在某一個時刻崩潰,你可能努力樂觀向上依然會突然被悲觀吞沒,這都是可能的,但每天都是新的太陽,只要不絕望,新的一天總是蘊藏著新的可能。
其實這并不代表中國人的原生家庭都很糟糕,而是一個人成長的第一步就是質疑自己曾經全盤接納的一切,反抗父母,反思來處,都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現在的很多理論都在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我也承認它很重要,也分析過很多次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性格形成的影響,但我們也不該將“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泛濫化”,我們完全可以逃出家庭的宿命輪回,無數個人的成長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無論你來自何方,請擁有一件叫“希望”的東西,對自己的希望,對未來的希望,不要把一切都甩鍋給原生家庭。
你只是父母的半成品,剩下的,歸屬你自己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