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看影片,昨晚熬夜看小說,我看書慢,到底沒一口氣看完。今天上班時間做賊心虛地看完后半部。
看完的時候已是六點,因為和同事約好買了七點的電影票,沒有時間寫書評,匆匆記錄幾句,趕場一樣去看《芳華》。
說這部電影之前必須說說來歷,和馮小剛拍《歸來》是根據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不一樣,據說這部《芳華》是先有電影計劃,再有嚴歌苓為之量身定做或者說是私人訂制的小說,小說原名叫《你觸摸了我》。作為一部小說的名字《你觸摸了我》更貼切,但是作為一部電影的名字,《芳華》可以承載更多更普遍的詮釋和含義。
有人說馮導找嚴歌苓寫文工團是認定同樣有文工團經歷的嚴才女可以光榮完成任務,他本想要個唯美詩意的故事,嚴才女也確實完成了任務,只不過她最終交出的作品充滿傷痛與反思。這樣,馮大導演有些私心的追憶青春年華的初衷就被動提高了一個層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書和電影各有千秋。
如果給小說評五星,那么電影我會評四星。為什么呢?不是電影不好,是電影達不到小說的深度,不過話說回來,指望一部兩小時的影片塞進去太多情節和刻畫太多人物似乎太苛刻,也不現實。低了一星的原因是電影有些地方煽情過了,比如文工團解散時唱《送戰友》那里,還有就是結尾,雖然在大多數觀眾眼里,小萍(小說里叫小曼)靠在劉峰肩上,善良的做了一輩子“好人”的劉峰用左臂摟住小曼的畫面定格成影片最后一個鏡頭,似乎告訴觀眾“洗盡鉛華,方得真情”。但是向來完美主義的我寧愿馮大導演把美的東西撕碎,寧愿電影里把劉峰拍成腸癌,拍死,拍追悼會,也希望他的女兒劉倩玩著手機用幾句臺詞來特寫一下90后眼里的“馮小剛年代”。對于歷史,對于過去的年代,我們向來是善忘的,劉倩這個特寫也許可以讓我們忘得不那么快,那么徹底,那樣這部影片的現實意義一定會更強烈一些。
影片原著都看過了,寫觀影感受如果只是找不同,論怎樣好,怎樣不好,或者里面的人物誰好誰壞沒太多意義,倒是從片中人物身上看到人性的自私和背叛,和時光沖刷后再相互和解,和歲月和解,和過去和解,如何慢慢放下的過程才是這部作品的意義所在。假如劉峰表白的不是林丁丁,(如同看《山河故人》之后我假設濤沒有選擇晉生,而選擇了梁子一樣,梁子是不是就不會得癌癥,不會死了。)而是表白了何小曼,那么他的未來一定是另一種模樣。可惜生命是一部部絕版電影,沒有如果,沒有彩排,16歲的小戰士一輩子只有16年,每個人一步下去就沒有回頭的可能。所以多年之后,芳華不再,他們才明白,最美麗的青春被他們早已肆無忌憚甩到了身后,沒有一點猶豫,多年后也才明白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我來過,經歷過,我走了。這大概就是芳華要說的東西吧。個人的小命運放到大時代的家國命運前面總是單薄的,他們并沒有太多選擇。那么有人會問林丁丁是個“壞女人”嗎?這還真是個問題。在小說里我是沒覺得她壞,電影里卻被小曼定義成了壞女人。小說里劉峰看林丁丁的照片時沒有戴花鏡,反而是后面穗子給他寫地址的時候他戴了花鏡。穗子是懂劉峰的,她知道劉峰是有意不看老了的林丁丁,褪盡浮華終于回歸自然和真實,夢醒之后落了地的真實的林丁丁,那芳華正茂的林丁丁就會永遠活著劉峰心里,容不得半點打擾和褻瀆。最美的年華,最美的愛情,最青春的笑臉,全部定格在歷史和時代的流年里,只剩緬懷和追憶。
芳華,一朵純美的絨花,一朵書頁里風干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