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炊煙,混合著玉米桿子與木柴的煙熏,是故鄉的味道。
13歲開始,在外求學數年,故鄉,對于我,一種名為鄉愁的情懷時時縈繞在心頭,揮不去,趕不走。每次,只有回到故鄉,我的落寞中才會產生一陣陣愉悅與興奮,就像小時候在田間地頭快樂地玩耍。
清晨,一縷陽光照進小院,母親早早就會起床,雖然現在不如以前那么忙了,她仿佛不知道人為什么要睡懶覺。穿上一身素凈的衣裳,由于常年漿洗,衣服已然褪色,有泛白變薄的痕跡。母親在家很少穿新衣服,但肯定是干凈整潔的。若有事出門,她定會穿上自己最心意的衣服,皮鞋也是锃亮的。
洗漱一番,母親會先點火燒水,比較時興的坐壺,用棒芯和小干柴即可。水自己燒著,她就穿插著時間掃院子。許多年前繁重的勞動練就了母親干活麻利兒的性子,穿插利用時間方面我們還得向母親學習呢!
母親喜歡花花草草,院子里種滿了各式花草,有月季、芍藥、、白玉蘭、滴水觀音、綠蘿等。我最喜歡清晨滾滿露珠的花朵了,令人欣喜,仿佛牟足了勁兒盛開,迎接這個美麗的世界。
院子里小小的菜畦,被母親開墾出一小塊一小塊的,大白菜,小油菜、韭菜、大蔥、白蘿卜、胡蘿卜、芫荽,應有盡有。純天然無公害的綠色蔬菜,每次我們返城都會裝滿一大口袋。
一大片南瓜,可以熬小米南瓜粥,可切成一條條蒸著吃,軟綿香甜,忘不掉的味道。兒子對這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各種探索。簡直就是來到了書中所謂的大自然。
兩只大白鵝,簡直神同步。我偷偷給他們拍照,沒成想稍微一靠近就被它們覺察到了,伸著脖子嘎嘎叫。“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我給兩歲兒子大聲念著,他樂得咯咯笑。我想,這是對孩子最生動的教育方式了吧。懷寶寶時,都說孕期吃鵝蛋祛孕斑,媽媽攢了好幾個月看我時給我全部拿來了,要知道,鵝子好幾天才會下一個蛋呢,而且要精心喂養。
三只年輕的母雞,是春天孵化的雛雞長大啦。你看另一只在靜靜地看著兩個同伴吃食,一副關愛的樣子,看來它們相處地很融洽呦。小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雞窩撿雞蛋了,低低的雞窩,里面鋪滿了麥秸,我半跪在地下,撅著屁股,扒著雞窩門往里面張望兩下,一看沒有雞蹲窩就伸進手估摸著位置去摸雞蛋,一個、兩個、三個。。。。有時能撿六七個呢。每次我都小手托著雞蛋興奮地跑向廚房,還不忘大聲招喊:媽媽,媽媽,今天撿了五個呢“
秋天打的大棗,經過晾曬、風干,可以長期儲存。這是小時候過年才能吃到的東西。可以做棗卷,也會跟少有的糖果瓜子放在一起招待親戚朋友。母親做的棗卷,兒子只用手摳上面的棗子吃,那專注的神態,煞是可愛。母親笑看著,嗔怪道:小崽子,姥姥給你帶一兜子回去~”
家里豐收的玉米,老爸一說起今年的收成就合不攏嘴。
飯點時分,我們這邊習慣用碗盛菜,由于今天家里人多,母親一樣兒菜都準備了兩份的量。桌子大,一邊一樣兒,大家各樣兒都能吃得到。母親說,這樣我們這些孩子們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掐架。哈哈,雖然現在不再是原來物質匱乏的年代,但對于媽媽做的飯菜,我們也是搶得緊呢!
故鄉的小院,年年月月,四季交替,景色各異。但不變的是,一直敞開著懷抱,像母親那樣,期待我們這些游子的歸來。即便短短幾日,也會把我們缺失的四季,全部贈與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