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計算前世今生
關于什么是云計算這個話題,業界其實一直是有爭論的!怎么樣的架構算是云計算,怎么樣就不算,一直沒有扯出來一個很清晰的定義。
這也是今天為什么很多IT廠商,如網盤存儲、虛擬主機、CDN等都聲稱自己是云方案,提供的是云服務。
有意思的一點是,當媒體們紛紛揚揚開始渲染宣傳“云計算”改變未來時,中國的IT領袖們對云計算的看法卻完全是兩種極端。
強技術背景的CEO,如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創新工場的李開復,普遍認為是在炒概念,認為“我們早就是云計算了”,基本是嗤之以鼻的態度。
弱技術背景的CEO,如阿里的馬云,聽聞云計算的概念之后很興奮,馬上找來心理學博士王堅當CTO主持開發“阿里巴巴的云計算系統--阿里云”。
中間派程序員馬化騰半信半疑的壓下一點籌碼,處于觀望狀態。
當然發展到今天的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阿里云一枝獨秀。這里面其實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關于云計算定義,筆者認為可以將之區分為兩種形式的市場,B2C市場和B2B市場。分別分析這兩個部分可以讓我們看的更清楚云計算的本質。
B2C市場的云化其實是伴隨著網景與微軟的瀏覽器大戰,很早就推廣并被普通消費者所熟悉。簡單講,就是將本地應用放到瀏覽器上去訪問了。舉個例子,以前游戲都是玩本地的“仙劍奇俠傳”,都是跟電腦NPC各種互動,自己一個人嗨。云化后游戲主機系統其實在網絡側,在云端,馬上就是“傳奇”的各種組隊,各種對戰PK。B2C市場云化最大特點在于讓孤立的主機通過網絡云連成一片,達到梅特卡夫法則實現最大價值化。
而B2B市場則完全不同,我們要理解B2B市場云計算的發展歷程,就必須先了解計算機系統架構發展歷史。
首先我們必須要說,早期的計算機系統其實就是一種云服務的形式,而且還是一種“私有云架構”。每一臺早期的計算機都由中心主機(Server)與幾十上百個終端(Terminal)組成.
終端的作用僅僅用于獲取用戶輸入與展示中心主機計算結果的輸出,所有的計算處理過程都由中心主機完成。通常一個研究所或者一所大學才能有一臺主機,然后通過每個系通過Terminal連接上主機申請計算能力。
主機通過一定分配規則來決策每個Terminal提交任務的執行時間。這樣的設計是因為計算機系統的中心主機非常龐大,通常占用好幾層樓的空間,而且對環境條件如供電、溫度、濕度、灰塵、靜電等要求非常高。只能采取這種管理方式。
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的主機長這樣的:
大型電子計算機的終端是這樣的,早期是紙帶+示波器,后面才慢慢發展出陰極射線管顯示器:
當然,雖然早期電子計算機可以占掉一整棟樓,但是實際上其計算能力還是比不過你手里現在握著的小小的手機。但是概念上我們基本還是可以對應到今天云服務里服務端(Server)與客戶端(Client)的。
隨著計算機系統的小型化/微型化運動不斷進展,計算機主機越變越小,計算能力卻隨摩爾定律飛速提升。特別是刀片式服務器提出以后,計算機主機就變成下面這樣了:
一個書架大小的機框,將電源、存儲、CPU、主線、風扇等全部集成到一起集中管理。占用空間不大,易于維護。如果要擴展的話,再額外插入一片擴展板即可,結構如下:
刀片式服務器基本代表了計算機小型化的巔峰發展水平。大部分新建IT系統、數據中心都是采用此類硬件結構。即便是Google/Facebook這種企業,硬件基本單元也基本是這種刀片式架構,下面是Google近年新建的數據中心:
然后我們再回到之前的話題,B2B市場云計算的發展。首先,大部分企業在評估IT系統建設做選型的時候,通常會有兩個很重要的指標:
TCO: (Total Cost of Ownship)
總擁有成本:投資建設、維護這套IT系統的投入總投入成本。
TVO:(Total Value of Ownship)
總擁有價值:IT系統建設完成之后所能提供服務為企業產生的價值。
只有當TVO > TCO的前提下,這項IT系統建設才是值得投入的。通常企業IT部門的運營目標都是在減低TCO的同時,最大化TVO。
結合計算機系統發展歷史,很明顯可以看到,初期的計算機TCO成本非常高,通常政府部門、科研機關才能共享使用一臺計算機主機。
隨著計算機小型化進程,計算機系統建設、維護成本顯著下降,使得大部分中小型企業也能夠承擔起來系統的建設成本。所以這時期各類企業都紛紛建設起來自有IT系統,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在云計算發展起來之前的傳統計算機系統。大部分企業的信息化也是在這個階段以這種自有計算機系統架構建設轟轟烈烈發展起來的。
這種自有計算機系統在早期的時候,確實非常靈活自有,特別在支撐ERP、CRM系統的大規模部署上功不可沒。但是隨著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就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自有IT系統一旦建設完畢,擴展周期長;
IT系統生命周期到期后,系統升級困難,重復投資高;
IT系統、應用系統隨著發展,面臨各種挑戰越來越多,如安全問題,新終端設備兼容性等;
自有IT部門員工長期游離企業主營業務線之外;
這個時候,企業自建IT系統的TCO其實是非常非常高的。于是很自然的,中小型企業就會考慮“租用”,而不是“購買”整套IT系統,這樣就可以把與企業業務不相關的“IT維護”成本剔除出去,運作的好的話也基本不會影響TVO。中小型企業逐漸意識到他們需要的是一種“IT服務”,而非IT系統。
歷史的巧合之處在于,這個時候類似Amazon這樣的電商公司也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系統計算資源過剩!
為什么計算資源會過剩? 很簡單,因為Amazon的IT系統是按照系統最高峰值為標準建設的,假設說Amazon在每年的“黑色星期五”促銷時,系統最高負載可能達到“10萬 筆交易/秒”,Amazon的系統就必須按“10萬 筆交易/秒”為基準設計,即使正常交易日的系統負荷可能只有“1萬 筆交易/秒”。這樣,Amazon的計算機系統在一年的99.9%的時間內,系統負荷都不到10%。
Amazon自然不甘心放著可用資源空轉,于是想法很簡單,把閑余的計算能力“租”出去! 于是與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想法一拍即合!AWS(Amazon Web Service)就此誕生。
再回到本文開頭說的,為什么強技術背景的同學們都對云計算概念不感冒?其實強技術背景的同學們都知道,云計算沒什么技術上特別的創新,我們一直都在通過網絡獲取各種云服務,所以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多么值得宣傳和學習的東西,所以提出“我們已經是云計算了”這種說法也絲毫不奇怪。
但是他們錯了,錯在云計算壓根不是一項技術創新,而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將傳統IT企業的IT系統由“成本中心”變為了“利潤中心”,這才是云計算的顛覆之處。將廣大中小型企業從IT維護的泥潭中拯救出來,讓他們能聚焦自身業務發展而不用背上一個龐大的IT支撐團隊,這個才是云計算最具顛覆性的地方。這也才是筆者所理解的云計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