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為拖延癥正個言。
作為中度拖延癥患者,從小到大一直被各種嫌棄,直到今天,看到毛書分享的《慢決策·如何在極速時代掌握慢思考的力量》一書,簡直如覓知音。
拖延癥,被普遍認為是蹉浪費生命,這是病,必須得治!然而,如果拖延得當,倒也有它的好處所在。
比如有一天,孩子放學后回家,你一看,鼻青臉腫的,也沒敢正眼看你,你心想,好啊,小小年紀的,別的沒學會,倒學會打架了,這小兔崽子看我不好好教訓你!
這時,如果你立馬開口教訓,拿起竹藤條就是一頓打,估計孩子早被嚇跑了,什么話都問不出來。
反之,如果你告訴自己要冷靜,深呼吸,先喝幾口王老吉降降火,等孩子進房間獨處一段時間后,再拿著藥箱進去消毒傷口,一來,可以減少孩子的害怕,二來,能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平復情緒,保持理智,更有耐心地聽他講解打架的原因,以此指導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延遲決策,講究先認真思考,提前做好準備,謀而后動。當然,也需要先估算好決策時間的多少,如果孩子是腳上流著血進來的,那肯定先緊急處理了再深究原因。所以,能延遲多久時間,取決于這件事看不看重時間。
在日常生活里,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有時候不小心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小事,道歉是很有必要的。
而如何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方式道歉,影響著歉意能否被接受。
如果是不小心打翻了杯子這樣的事,及時道歉非常重要。可若是做了傷害別人感情的事,延遲一點時間道歉可能會更好。
有一次宿舍說好要聚會的,真到那一天,有一位舍友遲遲未能趕到,其中一位舍友等的不耐煩了,就嚷嚷著要舍棄她,其他人去就行。后來我們才知道,遲到的人因為在路上出了點小事故才耽擱,最后是身心都受傷了。
那位提議先走的舍友要去道歉,先延遲了點時間,為了給對方一點時間穩定情緒,再誠懇地前去道歉,主動承認錯誤,認錯后延遲一點時間后再做解釋,當時因為一直聯系不上你,以為你忘了一起聚會的約定,當然,也讓準備接受道歉的人抱怨了一番,表達一下不滿,最后道歉者提出補償,下次聚餐她請客,受傷的人也接受了道歉。
拖延是生活的常態,恰到好處的拖延,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選擇一個拖延的標準,進行選擇性拖延,比如能在截止日期到來前再花兩個小時去完成的事,就沒必要平時每天花半小時來做,等到有太陽的時候再洗被子和整理衣服。
利用拖延本能,將每天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做,先動手處理那些不大重要卻又必須做的事,增加成就感。
最后面對被拖延的事項,可以刻意夸大做成這件事的好處,給自己滿滿的動力去完成。
拖延,并不是不做,反之,如果是有效拖延,正確拖延,就能提升決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