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馬可倫理學 第二卷

尼各馬可倫理學 第二卷

1道德德性的獲得:緊接著第一卷最后,亞氏將德性分為兩種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過教導而發生和發展,所以需要經驗和時間。而與人的欲望與植物性相對應的道德德性則是通過習慣養成的。道德德性不是自然賦予我們的,道德德性不同于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我們的本性中沒有道德德性,道德德性是在我們通過運用我們的自然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獲得的,就像學習一門技藝,自然并沒有先天的賦予我們這種技藝,這種技藝是在我們的后天的實踐學習活動中逐漸掌握的,原本外在于我們的德性,通過實踐活動漸漸進入我們,為我們所有。據此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區別,柏拉圖認為我們的實踐活動,一定是根據理念世界的理念在現世模仿做出的,我們不可能在沒有一個房子的理念的情況下就平白的可以建造出一個房子來。亞氏則認為我們并沒有先天的一個房子的型,我們先天有的只是自然賦予的實踐的能力,能夠造出房子,完全是通過他人的教授,加上自己的實踐活動。而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養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毀喪,因為同樣性質的活動,做的好,就能形成好的習慣,因此形成好的德性,而如果對于同樣性質的活動,做的不好,就會形成不好的習慣,因此我們應當從小就十分重視我們習慣的養成和我們的實現活動。

2實踐的邏各斯的性質: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的邏各斯,即實踐理性,不是思辨的,而是有一種實踐的目的,如上面所說的,我們是怎樣的就取決于我們的實現活動的性質,因此我們研究它的性質,主要是要使自己有德性。然而對于實踐的邏各斯的研究只能是粗略和不精確的,因為實踐與便利問題就像健康的身體只有一種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平衡狀態那樣,也并不包含什么確定不變的東西。但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盡力而為。接下來亞里士多德提到了過度、不及與適度的概念。他認為過度與不及都會毀滅德性,就像體力與健康一樣,鍛煉的過度或過少都損害體力,而飲食過度或過少也都會損害健康,過度或不及都將毀滅德性,而只有適度才能保存德性。作為德性的節制與勇敢都是為過度與不及所破壞,而為適度所保存。但是雖然德性產生、養成與毀滅于同樣的活動,卻也實現于同樣的活動,而德性在活動中實現后,我們更可以在實現活動中強化之。就比如我們通過在節制的實現活動中節制了快樂,而變得節制了就更加能夠節制快樂。

3快樂與痛苦作為品質的表征:亞里士多德認為應當把在活動中所產生的快樂與痛苦作為德性的表征,即以在活動中所產生的快樂與痛苦作為判斷德性品質的標準,比如說僅當一個人節制快樂并且以這樣做為快樂的時候,他才是節制的,相反,如果他在節制快樂的時候伴隨著痛苦,那就不是節制的。亞里士多德同意柏拉圖所說的重要的是從小培養起對該快樂的事物的快樂感情和對該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那在這個地方,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是什么意思呢?他說節制快樂的同時感到快樂才是節制的,那這兩種快樂應該怎么理解呢?其意思或許是說不將快樂而是將德性作為目的的活動才是德性的實現活動,而在這種追求的過程中感到快樂就是節制的,所以就對節制快樂這種德性活動來說,其中有兩種快樂,一種是所要節制的那種快樂,另一種是在節制快樂的這種德性活動中所獲得的,而對快樂的控制越好,獲得的快樂也越多,兩種快樂并不矛盾,節制快樂也不代表不能有快樂,這一點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對于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沒有痛苦的面對可怕的事物,才是勇敢的來說,由于可怕的事物必然帶來痛苦,既然對于可怕的事物都不會感到痛苦,那如何定義什么是可怕的事物呢?可怕事物的標準從何而來?接著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一種惡是由過度的快樂造成的,其治療的手段便是施加痛苦,懲罰,如果一種惡是由痛苦造成的,其治療手段必定是快樂,而于人們這樣使用快樂與痛苦,也就可以知道快樂與痛苦與德性有關。而由于人的靈魂在本性上就與快樂和痛苦相聯系,所以德性就是在正確的意義上追求或躲避了快樂與痛苦,而惡則是在錯誤的意義上追求或躲避了快樂與痛苦。而對于快樂與痛苦有如下四樣特點,1有六樣東西為人們所選擇和逃避即:高尚的東西、有利的東西、令人愉悅的東西、卑賤的東西、有害的東西、和令人痛苦的東西。對于這六樣東西的選擇或逃避可以區分好人與壞人。而尤其在快樂方面,快樂既為人與動物共有,又伴隨著選擇的對象。2快樂從小就伴隨著我們,很難擺脫。3我們或多或少都以快樂與痛苦為衡量我們行為的標準。4技藝與德性總是同比較難的事務聯系在一起。

4合德性的行為與有德性的人:在這一節中,亞里士多德區分了有技藝的人與有德性的人。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合乎德性的行為有三條規定即:首先必須知道那種行為,其次必須是經過選擇而那樣做,并且是因為那行為自身之故而選擇它的,第三是必須是出于一種確定了的、穩定的品質而那樣選擇的。有技藝的人則只用有第一點即可。而有德性的人并不必須的要有第一點,但另外兩條卻都要有。然后又再次強調了德性絕對不能滿足于空談,而要在活動中去實現。

5德性的定義:種:首先亞里士多德將靈魂的狀態分為三種即感情、能力與品質。在分別對這三者進行定義后,通過排除法,得出德性是品質。

6德性的定義:屬差:在對德性在性質范疇上進行述說后,現在開始在數量和關系兩個范疇述說德性,從數量說,德性是數量上連續而可分的那種實踐事務上的一種數量。在這種事務上也有較多、較少與中間。從關系說,德性同這些事物上的過多與過少的數量相關,然而它不簡單地是相對于過多或過少而言的中間,而是在這兩者之間的、相對于實踐者的、幾何比例的中間,也就是適度。因此德性是一種適度,是在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這是在其本質或概念來說德性是適度,但是從最高善的角度來說,適度也是一個極端,是與惡這種極端相對立的善的極端。雖然德性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即適度,但德性并不是必然的都存在于每種實踐與感情當中,因為有一些行為和感情其本身就是惡的,其本身就是一種過度或不及,而對于過度與不及,再認為其具有過度的過度和不及的不及是沒有意義的。我認為從亞里士多德對德性是適度的描述上,在某種程度上與孔子的中庸是相一致的,因為孔子的中庸也是適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極端。(將亞氏的適度與孔子的中庸進行深入的對比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7具體的德性引論:在這一節中,亞里士多德對那些具體德性的過度、不及與適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其中包括在恐懼與信心方面的勇敢,在快樂與痛苦方面的節制,在錢財方面的慷慨、大方和大度,在怒氣方面的溫和,在交往的誠實性方面的誠實,在娛樂的愉悅性方面的機智,在一般生活的愉悅性方面的友愛,在羞恥方面的知羞恥,還有義憤等。

8適度同過度與不及的關系:在這一節中亞里士多德對適度同過度與不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可以用一條線段來概括說明,線段的兩端分別是過度與不及,而大致處于線段中部位置的就是適度,而這個中部位置在哪兒則根據具體德性之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個點之間都是彼此相反的,兩個極端與適度的相反程度較小,而兩個極端之間則具有著最大距離的相反。

9適度的獲得:對于如何達到適度,如何定位處于線段中間的適度,亞里士多德認為是很難的,他提出了三個參照方法:1避開最與適度相反的那個極端,2我們要研究我們自身容易沉溺于其中的那些事物,然后將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3在所有事情上,最要警惕那些令人愉悅的事物或快樂。總之要完美的把握到適度是很難的,所以在所有品質中適度的品質最受人稱贊,但是我們有時要偏向過度一些,有時也要偏向不及一些,因為這樣才最容易達到適度。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